欢迎访问江西财经大学新闻网! 显示时间
    • 新闻网:727058217@qq.com

      新媒体:jcxinmeiti@126.com

新闻中转

首页>>新闻中转>>新闻列表

江西财经大学社会与人文学院国家社科立项捷报频传

时为酷暑,序属开学季,2025年度江西财经大学社会与人文学院捷报频传,学院老师在勤耕教学的同时,同时也致力于科研领域的开疆拓土。


江西财经大学本年度国家社科立项总共24项,其中社会与人文学院6项,占据份额四分之一,其中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3项,青年项目2项,立项数目为2025年全校第一。立项课题分别为江枰老师的《苏轼全集编刻源流考论》(中国文学),彭树欣教授的《明代江右王门第二代重要学人文献整理与思想研究》(信息资源管理与文献学),周梅芳老师的《极端社会时间的社区预警机制研究》(社会学),何蛟龙老师的《基于人工智能商数的社会分层研究》(社会学),熊健然老师的《中国出海企业在地化新挑战与调适机制研究》(社会学青年项目),以及谭小伟老师的《铁路媒介与近代中国交往革命研究》(社会学青年项目)。


其中重点项目为古代文学江枰老师的《苏轼全集编刻源流考论》(中国文学),其考察重点落脚于历年来研究界对苏轼全集的不足和瑕疵,指出具体的苏轼的各种全集既有体貌的调整变化,也有字句的增删改易,在总体趋于完善的同时,另外还有至今也仍存在窜入他作、文不对题、编年混乱等问题。在厘清这些混淆的同时,课题承担人江枰老师提出这些变化和问题既源于学理思潮、科举制度等客观因素,也是作者方和读者方互动博弈的结果等观点。因此,此课题以各种苏轼全集为对象,从文献编撰学视角,梳理其前后承传流变的脉络,揭示这一脉络背后的主客观因素及其衍变过程,追溯现存问题的源头,并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鉴于苏轼全集的编刻流变在古代别集中的代表性,此选题的思路和结论也可供关注其他名家别集传承问题的学者参考。这个课题贯彻文献为研究基础的理念,以具体文本为中心,通过其体例变更和文字改易等体察不同编者的用心,并由内而外,以小见大,力求有所创获。最终获批2025年度国家社科中国文学重点课题立项。


社会与人文学院有这样的收获,与学院长年以来培育的科研风气和进取意识息息相关。有关科研方面的系组讨论会,常常发生在学院例会之后,地点就选择在各系办公室举行,典型场景是老中青三代同堂的激烈论辩。这种典型场景当然与学院行政管理层的高度重视息息相关,尤其要指出的是,社会与人文学院参与社科项目讨论和申报的老师们,大多都是牺牲许多个人休息时间和陪伴家人的时间,用来致力科研工作。种种缘由,才有今天社会与人文学院老师们取得的多年未中断又奇峰突起的骄人成绩。

                                            (文/社会与人文学院    编辑/付文禛    审核/一审 姜莹 二审 赵旻 终审 成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