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8 11:28:59
来源:


【个人简介】罗璐薏,女,中共党员,经济学院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2022级博士研究生。博士期间加权成绩93.18,目前已发表9篇论文,参与撰写4篇调研报告获得相关领导批示,主持1项江西省研究生创新基金课题等。在校期间,曾多次获得博士生一等学业奖学金。
一、迷途寻径,拨云见日
科研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对于罗璐薏而言,读博初期最大的挑战莫过于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变。“科研不同于应试学习,没有划定的重点,没有标准的答案,一切都需要自我驱动”。她坦言,自己曾一度在浩瀚的文献中迷失方向,只为追寻一个创新点或纠结于一个可能并不会应用的新方法而耗费大量时间。
幸运的是,迷雾之中有明灯指引。她非常感激导师潘丹在她 “走弯路” 时给予的悉心指正与精力投入,更在导师引导下锚定 “科研报国” 的方向 —— 将研究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她逐渐领悟到 “科研最重要的是头脑清晰地厘清属于自己的研究思路,更要找准服务社会的切入点”。这个过程被她概括为“先架骨,后填肉”:先结合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国家目标,推敲研究框架的现实意义,比如聚焦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林区收入平等这类民生痛点;再匹配研究方法、填充内容。这套方法让她不仅明确了科研方向,更扛起了青年学者的社会责任,在农村发展与生态保护领域收获累累硕果。

二、恒心为楫,厚积薄发
当被问及何为科研中最重要的品质时,罗璐薏坚定选择了“持之以恒”。她认为相较于“天赋”,“恒心”是支撑一个人走得更远的内在力量。她比喻做科研就像攀登一座高山,每一步虽小,却都是向山顶迈进的关键。
她曾因状态不佳而彻底放松一天,结果发现重启工作反而需要更多额外的适应成本。自此,她坚信,“即使状态不佳,尽力而为比完全停滞更有成效”。这种“从不中断”的坚持,体现在她每一个科研日常——为了一个研究方向,可以耐住寂寞,连续一两周大量阅读、筛选文献;为了验证一个方法,肯于投入时间沉浸式地查阅资料。正是这份“耐得住”的恒心,让她在蛰伏的时光里积蓄了底气和力量,让她的研究扎根中国大地,让科研报国从初心变为扎实行动。

三、工善其事,张弛有度
面对繁重的科研任务,高效的方法与严格的时间管理是她的利器。罗璐薏总结了一套朴实而系统的学习方法:逐一列出问题,区分轻重缓急,设置明确目标与进度条,并运用“番茄钟工作法”来保持高度的专注力。
在学习工具上,她推荐NoteExpress和Zotero进行文献管理,利用SCI-Hub和“科研通”平台高效获取中外文文献。在自学渠道上,她特别强调了优质公众号和哔哩哔哩的学习价值,建议“先学基础,再看文献原文深入学习”,并列举了从“连享会”“计量经济圈”等方法类公众号,到“地学大数据分析”“马克数据网”等数据查找类公众号的一系列高质量资源。
然而,学术实践并非生活的全部。懂得平衡,方能行稳致远。罗璐薏并非一个只会埋头苦读的“学术机器”,她深知张弛有度的重要性。在专注科研的同时,她也会有意识地调节生活节奏。她会通过适当的休息、放松来清空大脑的疲惫,为下一次专注蓄力。这让她在漫长的科研旅程中保持了可持续的战斗力与良好的心态。
(图文/罗璐薏 编辑/付文禛 审核/一审 姜莹 二审 赵旻 终审 成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