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在行走,一直在追求,一直接受着教师谆谆教诲。
传业,授道,解惑。短短的三个词,却体现着教师沉甸甸的责任与伟大地付出。面对这磐石般的重任,教师们却总是迎难而上,为我们呈现一场场精妙绝伦的演说。
而我,总是细心地观察着她们的经验,去走进她们的教导世界。
有人常说,没有互动的课堂总是一板一眼,毫无生机。其实不然,当你真正走进理论的天堂,你只会笑着到最后;再有人说,强强互动的课堂总是令人惶恐不安,摇摇欲坠。其实不然,当你参与到趣味问答中,获得的是一份慰然和知识。也有人说,老师的半程演说深入人心,却久久不能体会,当后程的互动来临,自己却是目瞪口呆。其实也不是这样的,而是教师的演说没有渗入我们的思想。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在课堂的效率值的因素。任何一种授课方式都有值得我们去咀嚼的营养,但我们也总是期待那美轮美奂的课堂演说。那怎样的演说才是为我们所最爱?
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授课方式总是随着课程的专业性和学生的特点而灵活善变的,我们无法摆出一堂所谓完美的演说。因为它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艺术是可以无限追求的,它没有至高点。
就不同的课程,我所分享的我喜爱的授课方式也会有所差异。
就理工科专业课程来说,对理论的一味究深必然是很难令人信服的。我听过很多不同的课堂,令我印象较深的还是充满欢笑的课堂。理论课上,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经验和全面认知对知识点生活化。打个比方说,我们介绍C语言程序中的变量类型,教师就可以不只是简单的说明不同类型,而可以介绍一个生活常识,不同的人脚的尺码大小不尽相同,他们去买鞋就需要像店员说明自己脚的尺码,而变量类型也是一样,整型、浮点型或是布尔型就是根据所要声明的数据不同,从而选择不同的类型。这么一经过生活化的知识点,使我们的印象更加深刻,理解起来简便些许。此外,我认为课堂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或检验是和很重要的。古话云,学以致用。我们只有把课本上的文字或公式转化为解题方法才真正学到深处。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安排若干个临时测试,保持一定的竞争性和危机感,使原本以为枯燥的理论学到用处。同时,教师需布置一定的任务,让学生在课后自主完成,即加强对学术的理解。
文史类学科的教学可以是很有味道的。我一直很欣赏能够把历史、政治、文化传授给我们的老师。他们的授课方式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最常见的方式就是“讲故事”。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是善于倾听的青年,从过去的文化背景事件中汲取能转化为自己所用的方法,思维或是品质。而老师则是化装为渊博学识的老者,老者讲故事并不是对着课件娓娓道来,他包含着自己对一些学识的全面认识,包含自己多年来学习与生活体验的的结晶,也包含自己对不同问题的不同感情基调。也就是加入更多的感情色彩,使“故事”跌宕起伏,下坐的学生们定时拍手叫绝。当然,这需要老师们的充分准备和学术积累。所以,我理想中这样的课堂是很轻松的,我们不需要去机械记忆一些内容,当她打动了我们,我们也就把它刻入了脑海。
语言类的课堂算是最难掌控的吧。这个时候,我认为就需要我们来调控节奏了。大学很多时候需要锻炼我们的自主意识和上台勇气。所以,课堂的形式可以是给每个同学一个展示的平台,由教师制定好方案,每节课由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讲演,还以分组进行,锻炼大家的团队和分配意识。当然,从同学们所演说的课堂知识中,教师须要作出充分的评价和指点。这样一来,课本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同学们的吸收效率会更高。此外,据教学需要,老师可以播放一些相关短片以增加同学们的兴致,或是穿插一些趣味问答,保持课堂活跃。
对于一些实验课,传统的教学总是让学生自行完成布置的任务。但这样未免缺乏创新。所以在我看来,实验课是可以自由开放的。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具有研究性的课题,供同学们讨论研究,突破传统课堂,我们可以在一起开发调试,不懂的地方自主学习,老师尽量不予作答,只是给出思路上的指点。在这样的一番开拓下,同学们的动手能力会渐入佳境,大大增加了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的形式总是千变万化的,我不可在此枚举。我分享的观点,不是对的教师们做出的要求,而是为共同营造良好的教学学习环境作出的个人认识。我坚信任何一种授课方式都有值得我们去咀嚼的营养,我们是为了共同走上人生的新阶梯。此外,我们应该向那些负有重任的人民教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追寻讲台上的艺术,路,一直在脚下。(文/软件与通信工程学院 万文涛 编辑/孙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