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财经大学的学习经历,为我的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的本科专业是文化产业管理,这是工商管理中的一个新兴分支。在四年的学习中,我接触到了庞大而精密的学科体系,涉猎了丰富的学科知识,开阔了我的学术视野。这段学习历程培养了我全面思考问题、抓住核心问题、定位工作重心的能力,锤炼了我的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战略思维以及大局意识。
由于专业学习的要求,我经常参与高频度的小组作业展示和讨论,这大大提升了我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表达能力。这些经历为我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我能够更好地处理工作,提升个人的工作能力。
挑战与成长:井冈山实习见闻
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管理中心的实习中,我主要负责带班教学工作,包括组织学员活动、讲解历史、确保安全等。这段实习经历中,我遇到了各种挑战,包括生活环境、人际交往和工作内容上的挑战。
生活环境上的挑战主要来自井冈山特殊的气候条件。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使得冬季寒冷潮湿,夏季则酷热,太阳辐射严重。然而,通过适应和调整,我学会了在冬季注意保暖除湿,在夏季做好防晒准备,以及携带小电风扇等措施,使自己能够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工作。人是活的,总有办法改善自己生活环境的。红军当时都能在这么恶劣的气候下生存下来,我又是个男孩子,多吃点苦,不算什么,所以这其实也不算是挑战。
人际交往上的挑战涉及与同事领导以及学员之间的互动。基地是团中央的直属单位,同时共青团是专门与青年人打交道的,在工作中往往也会具有青年化的特点,所以在彼此领导同事社交时,大家彼此也都会用青年喜闻乐见的口吻来交往,我们一般都会互相彼此称某某老师,这使得我们彼此间的关系都融洽面对中小学生,要尽可能做好老师和安全员这两个角色,而面对领导干部,则要尽可能做好领导干部的勤务员这个角色。这点挑战对于我来说其实也不算大,我的经验就是热情、细心、耐心和专业。
工作内容是比较复杂的,因为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包括授课讲解内容的背诵,带班流程的熟练,应急处突能力的锻炼,课程设计的打磨等,这块对我来说当时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我目前的经验就是多请教学习,多报告总结。例如,去年9月就有一个培训班出现一个学员在基地内意外受伤的情况,我分析这种情况的存在概率也挺大,就先去向有丰富经验的带班老师请教和学习应急处突经验,接着自己再去翻阅应急处突资料补充学习学习,这点经验对我解决工作内容上的挑战来说还是很受用的。
母校实践助力克服实习挑战
大二时我就和几个学长学姐在学校成立了新校级社团,这个相当于是我“独立自主”创办的社团,在对内管理和对外联络上积累的经验对我进一步解决人际交往挑战是有帮助的。大三时,自己也在校学工部担任过一定的重要职务,协助母校举办过大型省级比赛,校内活动等。大四时,为了认真完成毕业论文,自己专门跑去农村做开题调研,通过阅读多方面第一手资料和当地群众开展丰富的交流,自己也因此获得了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得到专业老师们的肯定,这种知行合一的做法其实对我一直精进自己的工作方法也提供了不少思考。
这些对我解决工作内容上的挑战,也还是有帮助的,例如工作细致,多请教学习和多报告总结也多是大学时的经验。
保持一生受益的终身学习
来到工作单位后,其实很多人都会把书抛在一边,厌恶继续向书本学习,这其实是一个很不好的做法,因为时间一久这必然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影响自己的长远发展。初来基地实习时,领导班子找我们这群刚到基地的带班老师谈话,就特别向我们强调持续学习的重要性。事实证明,这个呼吁是十分正确的,因为时间一长,有没有持续学习的区别其实一眼就能看出来。我自己就很庆幸从大学出来就一直保持有课后阅读的习惯,所以这对我消除工作上的本领恐慌和能力恐慌有了一定的帮助,也对我在基层工作中能够不断增强自身的本领也有了很大的启发。
另一个比较大的优势就是勤加思考的影响。大学一些课堂思考题可以说是激发我勤加思考的一个重要原因。毕业后我也主动把这个勤加思考的习惯带到了工作中。这在我如何改进工作方法,提升效率,以及如何在工作中主动担当,发挥历史主动中给我工作提供了不小的优势。
母校对我基层工作的积极影响
基层工作是累的,但也是很值得的,有一句话说得比较好,就是“痛并快乐着”。好在我也有这份心理预期以及也可以吃得下苦,所以在这份实习中,我更多的会是去注重感悟这份快乐,来到基层不仅是身体素质上的锻炼,还更是心理上的磨砺,是磨练心性,打磨去青年人的浮躁,保留下青年人的耐力和定力。“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说得其实也是基层工作。我想这是每位西部计划志愿者,也是每位来到基层工作同志普遍的心声,那就是来到基层工作,将会是人生中一笔难忘的珍贵财富,基层工作值得一来。
母校其实对我选择来到基层实习是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的。麦庐园校区校区图书馆前有两个广场,“至善广场”和“明德广场”。每次我在图书馆学习学累后,就会站在在窗口前望着这两个广场,有时也会在广场上面散步。石刻上的“至善”和“明德”是出自《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很多时候,我就会去联想,去思考真正的“大学之道”是什么,这种万千古今圣贤所毕生追求的理想会是什么,后面我渐渐了解到那种“致君泽民”,“横渠四句”,“救民于水火”的儒家情怀,这对我渐渐树立“民本”思想有很大启发,形成了我对基层工作理解的早期思想基础。
后来,自己在母校入党时,通过对党史的学习,则又加重了我对人民至上观念的根植。可以说,这极大坚定了我选择来基层为人民服务的决心。一个人的青春是有限的,但如果将其投入在党的伟大事业中,投入在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宗旨上,行进在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里,那么这个青春将一定是无比绚丽和灿烂永恒的。在母校入党这一事件是极大促进我来到基层工作的实践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母校校训“信敏廉毅”对于我如何做好一名基层工作者也有很大的启发。在基层工作中,基层工作者其实只要维护好自己的公信力以及保持自己的干净廉洁,自然而然民众就会信服你。如果自己再加上工作的敏锐观察和耐心毅力,那其实自己就已经可以算是一个很不错的基层工作者了。这些母校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对于我理解基层工作是具有十分大的帮助的。
母校是深深扎根红土地办学的,而且对于革命传统教育是有一套成熟的工作办法的。我记得我在校时,母校当时就在兴建麦庐园校区的“伟大建党精神红色文化广场”,自己当时也时常会在那驻足观看。其实母校“国旗日日升,党课周周讲,好事月月评,新苗季季育,红歌年年唱”在当时就已经成为了母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品牌,这种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对于我来说理解和融入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红色基地实践体会
“要成为政治家,要认识中国,把党史学习好会有很多收获。”这是我在一次观看中共党校公开课学习时一个特别深刻的收获,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共勉。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如果我们要想深刻把握历史规律,把握未来趋势,就需要从“四史”中,特别是从党史中去寻找答案。如果大家对革命传统教育感兴趣的话,也诚挚欢迎大家来到井冈山学习指导,学习井冈山斗争史,感悟井冈山精神。
未来发展感悟与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我觉得这句话说得是十分准确的,也让人热血沸腾。
其实在选择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基层服务时,我有过一些实习基础,包括在省政府和市政府部门的两段实习经历,以及在社区服务的志愿经历。正是由于有了这些扎实的实习经历,所以在多种抉择中,我才能够不断清晰自己的毕业去向。自己毕业后选择来到基层服务,也是自然而然。家人给予的支持和理解,也让我更加从容地选择来到基层实习。我是建议各位学弟学妹,如果对基层真的感兴趣的话,不妨可以在毕业前的寒假先去当地的社区实习,这是比较重要的。
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虽然一年的实习期是短暂的。但给我的职业规划带来了很多启迪和思考,所以我接下来会依旧继续再在基地实习一年。实习期结束后,我则会选择继续投身基层,扎根基层,增长见识,增长才干,把井冈山精神带到其他更广泛,更宽阔的基层中,带到更多的人民群众中去,宣传井冈山精神,继续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继续奋勇向前。
(图文/人文学院 梅文 编辑/吴仕洲 审核/一审 姜莹 二审 赵旻 终审 李大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