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6 15:35:08
来源:融媒体投稿系统

【个人简介】王妤彬,女,中共党员,硕士生导师,社会与人文学院教师。江西财经大学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奖获得者,金牌主讲教师。从事新闻传播专业教学25年,江西省精品在线课程、省育人共享课程“数据新闻可视化”教学团队负责人,国家一流在线开放课程“影视鉴赏”团队主要成员。教研成果先后获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学课件大赛一等奖、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等荣誉。
2021年,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交织。社会与人文学院王妤彬老师主动请缨,经过江财和教育部层层选拔,远赴江财与英国考文垂大学共建孔子学院任教。“孔院的学生在等着老师,中文教学不能中断。我们不能因为教师无法到岗而影响江财与考文垂大学的合作。”面对亲友的不解,她的选择坚定而执着。
跨越山海的逆行者

初到英国,迎接她的是封锁中的城市和10天的酒店隔离。“英国解除隔离后第一次参加线下活动,心里很忐忑,但看到大家这么喜欢我写的书法书签,又充满成就感。”王妤彬回忆道。英国全面放开社交隔离时,她和同事们戴着N95口罩开展虎年春节文化推广,吸引数百名当地民众参与。


疫情刚结束,她就率先开设线下书法工作坊。三年多来,这个最初只有5名学员的课程,已发展成为考大孔院最受欢迎的文化品牌。她指导的学员托马斯在“汉语桥”全球书画展中获奖,这个曾经连“你好”都说不流利的英国小伙,如今能挥毫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电影里的中国”系列观摩研讨会上,学生们分专题边看电影边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师生的话题从儒道释的中国哲学谈到酸甜苦辣的人间烟火,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文明交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水到渠成。

创新传播的实践者
“要让世界听懂中国故事,先要学会用世界的语言。”拥有新闻传播学背景的王妤彬深谙跨文化传播之道。
她负责孔院整体宣传策划和社交媒体运营,开创“让本地人讲好身边故事”的对外传播策略。负责孔院整体对内、对外宣传策划和海外社交媒体运营。在孔院的Facebook、Instagram、X社交媒体账号矩阵上,考大葡萄牙语教师Violet分享书法心得,威尔士大学生查理展示古琴演奏,工程师伊恩传递参与活动的快乐——这种亲切的传播方式让孔院海外社交媒体粉丝数量半年内翻了三番。

她策划制作的“考文垂大学孔院五周年纪念”“翰墨方寸看中国”等多部短视频在“最孔院”全球大赛中屡获殊荣,实现考大孔院获奖零的突破。她拍摄的新春元宵祝福短视频被福建省新闻频道2022年虎年元宵大型直播选用,所撰写的《春风化雨——深入英国社区润物无声讲好中国故事》《中文走向世界——考大孔院成功举办国际中文日系列活动》等新闻作品获新华社、凤凰网、江西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广泛报道,极大提升了考大孔院品牌和江西财经大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些成绩让她连续四年获得教育部语合中心考核“优秀”。
跨界融合的探索者
在英执教期间,王妤彬始终保持着新闻学者的本色。“我很珍惜这样的海外工作经历,也时常以做深度田野调查的方式来观察、反思自己正在从事的国际传播事业”,王老师如是说。深夜的英国恰好是中国的白天,她常常跨时区与国内团队讨论课题,指导学生参赛。2024年她获得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网络编辑创新大赛优秀指导老师奖、2025年中国数据新闻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这些荣誉都是她辛勤付出的见证。

即便在异国他乡,她依然坚持学术研究。主持撰写的《红色光影里的思政教育》在人民网发表,并被学校认定为B类权威论文。今年2月任期结束回国后,她立即投身学院“国际传播与品牌推广”微专业的申报建设,将四年孔院工作经验融入专业升级中。
“跨文化传播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双向滋养。”王妤彬这样总结她的感悟。她学会用英式幽默调节课堂,也教会英国同事泡制正宗中国茶。“常怀对世界的好奇,喜欢跳出‘舒适圈’。每次奋力一跃的背后,固然有迷茫和恐惧,但平安‘落地’后的收获,千金难买。”
回首四年征程,王老师的微笑中透着坚定:“如果重来一次,我还会选择逆行出征。因为这四年让我确信,教育和文化的力量,足以跨越任何山海。”从赣江之滨到英伦三岛,这位教育使者用行动证明:语言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连接人心的桥梁。(图文/社会与人文学院 编辑/胡雨轩 审核/一审 姜莹 二审 赵旻 终审 成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