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彭继权副教授持续深耕粮食安全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研究领域,围绕农业生产效率、农田减灾能力、粮食绿色生产、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及农村居民福祉等关键议题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其多项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中国土地科学》《生态学报》《资源科学》等权威期刊,这是经济学院推行学科团队建设和有组织科研的重要成果。
彭继权权副教授加入周应恒教授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理论与政策创新》A类团队以来,依托团队强大的科研平台和交叉学科优势,在科研项目、学术论文、政策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较为突出的成果。2023年1月,彭继权副教授以第一作者在农业经济领域权威期刊《农业技术经济》发表题为《农业技术进步会降低农户的相对贫困吗——基于节本增产和外出务工的视角》的研究成果,运用贫困脆弱性方法计算农户相对贫困,揭示了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户相对贫困的影响及作用机理。2024年1月,彭继权权副教授带领学生在资源环境领域权威期刊《资源科学》发表题为《中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成果,揭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该文入选知网学术精要高PCSI论文、高被引论文和高下载论文。
2024年9月,彭继权副教授以第一作者在生态领域权威期刊《生态学报》发表题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田减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成果,揭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田减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2024年12月,彭继权副教授以第一作者在土地科学领域的权威期刊《中国土地科学》发表题为《粮食安全背景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耕地复种效应研究》的研究成果,揭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复种指数的影响及机制,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复种的作用随着建设费用增加呈现边际效应递减的非线性特性,分区分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合理配置建设资金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年8月,彭继权副教授以第一作者再次在《生态学报》发表题为《“双碳”目标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粮食绿色生产效应》的研究成果,揭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2025年8月,彭继权副教授以第一作者在《农林经济管理学报》发表题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增收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揭示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2025年9月,彭继权副教授依托前期研究成果,成功获批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要素配置效应及生产绩效提升研究:基于种粮农户有效参与视角》,未来将进一步揭示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行为决策、要素整合与绩效生成路径,助力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目标。
以上论文均为彭继权副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2063012)的研究成果。同时,彭继权副教授作为校学科创新团队的骨干成员,入选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专业)带头人,江西省“新时代赣鄱先锋”,获评江西财经大学“十大优秀研究生导师”“青年教师科研五强”“金牌主讲教师”,反映了经济学院学科创新团队建设的突出成效。
(图文/经济学院 编辑/付文禛 审核/一审 姜莹 二审 赵旻 终审 成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