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校情总揽
学校简介
历史沿革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文化标识
江财印象
机构设置
学院设置
管理机构
科研平台
科研机构
教育教学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继续教育
国际生教育
学科建设
博士学位授权点
硕士学位授权点
专业硕士学位点
科学研究
国际交流
国际合作
留学江财
出国预备
区域国别研究院
招生就业
本科生招生
研究生招生
博士后招生
国际本科招生
来华留学生招生
就业工作
继续教育
科学研究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学研究
江财新闻
校园看点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社会服务
国际合作
校园生活
专题聚焦
媒体聚焦
江财印象
信息公开
江财新闻
校园看点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社会服务
国际合作
校园生活
专题聚焦
媒体聚焦
江财印象
信息公开
周书俊教授在著名权威刊物《哲学研究》发表论文
2012-05-15 00:00:00
来源:home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周书俊教授在《哲学研究》(2012年第4期)发表了一篇论文,论文题目是《马克思“对象性存在”问题与其经济学说的形成》。
周书俊教授撰文指出,在对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本质上乃是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学说。在创立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经济学说的过程中,“对象性存在”问题起着奠基性的作用。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由劳动的物化、对象化所形成的“对象性存在”,由于其属于另一个“对象”而不属于劳动者本身,从而与劳动者相对立,并使主体自我反而成为“对象”;而“对象性存在”这个外在的东西,属于我之外的资本家所拥有的存在,却成为了支配活劳动的“主体”。周教授认为,导致劳动异化的全部根源并不在于“对象化”(生产过程)及“对象性存在”(生产结果),也不在于“平等的交换”(流通过程),而在于隐藏在平等交换现象背后的由活劳动起着决定作用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对劳动的剥削和掠夺,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哲学研究》1955年3月创刊,是我国哲学类最具权威性刊物,主要发表哲学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对重要的哲学问题开展讨论,对各种现实问题进行哲学反思、探讨,倡导以现实问题研究推动基础理论的研究,强调发挥哲学的探索功能;注重追踪和分析国内外哲学发展的新动向,重视对当代实践和科学发展中哲学问题的探讨,于1995年度获第一届新闻出版署优秀“社会科学学术理论”期刊提名奖银奖、第一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期刊奖一等奖;l998年度获第二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期刊奖一等奖;2001年度获新闻出版署双效期刊奖;2004年度获第二届新闻出版署国家期刊奖提名奖银奖;2005年度获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期刊奖一等奖。(文/马克思主义学院 曾海龙 编辑/孙爱霞)
上一篇:江利红副教授参加亚洲基金会“法律规范纵向冲突和适用学术研讨会”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首席教授讲座
最新推荐
2025.10.15
史文强副教授团队成果在国内权威期刊发表
2025.10.14
《中国社会科学报》头版刊登校党委书记刘耀彬理论文章
2025.10.14
《中国社会科学报》头版刊登李钊邓辉理论文章
2025.10.09
肖挺教授团队深耕制造业服务化研究 成果丰硕显成效
2025.10.03
周冬华教授团队科研成果在《会计研究》发表
了解更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