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上午,应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邀请,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童星教授莅临讲学,在财税大楼205会议室做题为《反贫困70年:阶段、特征、治理创新》的讲座。讲座由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李春根教授主持,社会保障系、行政管理系师生聆听了讲座。
童星教授从贫困产生原因的分析切入,将我国的贫困治理分为三个阶段。童星教授认为,新中国成立的前30年是贫困治理的第一阶段。当时在农村实施土地改革,在城市实行“广就业、低工资、多福利”政策,彻底消灭了剥削,铲除了制度性贫困。同时,这一阶段在农村探索了农业集体化,在城市开展了私营工商业改造,坚持走组织起来、共同富裕之路。
童星教授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贫困治理的第二阶段。其中前15年,党和国家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确立了先富帮后富的脱贫致富路径,在生产要素方面采取了计划生育和资本技术引进等举措,启动发展,破解了普遍性贫困。1990年后,面对出现的区域性贫困,采取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教育科技文化金融下乡、引导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成立“扶贫办”、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实施开发式扶贫。消灭区域性贫困后,面对贫困群体“插花式分布”的新局面和贫困户识别越来越难、脱贫致富越来越难的新形势,贫困治理转向了解决个别性贫困的精准扶贫。
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童星教授认为,解决相对贫困将是2020年后贫困治理的新阶段(第三阶段)。何谓“相对贫困”是一个有争议的基础核心概念,但实施精准扶贫消灭绝对贫困之后的新贫困现象、新穷人问题已经提上了党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童星教授指出,这一阶段的贫困治理需要扩大观察贫困现象和制定反贫困政策的视野,需要制定一系列相配套相衔接的社会政策,需要政府、市场、企业、媒体、公众的合作治理。
最后,现场师生就讲座内容与童星教授进行了互动交流。童星教授幽默的语言、渊博的学识给现场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最为重要的是童星教授的讲座启发引领了现场师生对贫困治理的思考。(文/社会保障系 赖志杰 编辑/舒畅)
童星教授简介
童星,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兼教学委员会主任,在社会保障、应急管理、社会学等多个领域享有盛誉。独著或主编著作10余本,主编或参编教材近20本,发表重要中文期刊论文近300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荣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全国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励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