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晚上,法学院分团委记者团于祥庐活动室召开第四次读书分享会,记者团全体成员踊跃参与。
“死亡,是这世间最远的距离”,张佳莉同学首先以这句话简短地介绍了推荐的书籍——《趁一切来得及》。这是关于离别的故事,一个才刚开始来得及感受父爱的女孩子,却突然失去了父亲,生离死别,总是这么突然。张佳莉由离别想到父母,她指出,或许,你该回头望一望父母老去的容颜,斑白的鬓角,等到天人永隔那一天,就来不及了。关于这个话题,在场同学都积极地参与了讨论,分享自己关于离别的看法。
除了生死,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东西是不尽人意,甚至是令人感到可悲的,比如封建时代的酷刑。第二个分享者余秋霞就此问题引出了莫言的著名小说《檀香刑》。这是一部以满清酷刑为题材的作品,主要讲述了满清的酷刑对读书人和对儒家文化的摧残。她感慨道:“在士大夫痛苦而无奈的呼号声中,我们看到呼啸在清廷上空的风,已经彻底涤荡了儒家文化的温仁。”黄卓卿同学同样强烈反对酷刑的存在,她认为酷刑不仅是对人们心灵的折磨,更是对人民内心的摧残。紧接着谌如柳推荐的电影《一个屌丝的自我救赎》从刑罚角度探讨了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就刑罚制度而言,余雅如提出法官应该把握好自由裁量权的边界,因为自由裁量权的滥用会给当事人带来难以挽回的惨痛代价。“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余雅如同学分享的《批评官员的尺度——<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带领大家回顾了自1787年立宪以来美国“言论自由”的曲折发展历程。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中的“不得立法侵犯....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的对“事前限制”的约束,再到联邦最高法院对于宪法注入的新活力——对言论的约束缩小为“明显而即刻的危险”,再到对于“私人言论”与“公共言论”的区分,在保护言论自由这条路上,有太多严谨的法律人的细心雕琢,更有数以千百的人付出了巨额赔偿甚至是失去自由的代价,但对言论自由的保护仍在进行时。除此之外,周威向同学们分享了埃里西.玛丽亚.雷马克的著作《西线无战事》。书中描述的战争造成的人间惨剧,引发了同学们深深的思考,其出乎甚至极为讽刺的结局更是让人对战争的残酷有了清醒的认识。
“令人心碎却无能为力的真实故事,向死而生的文学绝唱。”黄卓卿同学以凝练的词句高度赞美了《房思琪的初恋》一书。这本书不仅是由女性作家书写的性暴力故事,而且是稀有的直面人性之迷乱的故事,划开肌肤,展现血肉,痛彻心肺,反映了儿童性侵和家庭暴力这两大社会问题。余秋霞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家暴的危害人所共知,你选择忍让还是反抗?”关于两性间的冲突,林菁同学则通过张爱玲的经典著作《红玫瑰与白玫瑰》向大家展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中西方文化交汇时人们的情感、婚姻生活中的冲突,揭示了传统与现代融合下男权社会中女性难以摆脱的悲剧人生。
分享会进入尾声,李元成同学分享了《京华烟云》,这本书从沿着时间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金斌海同学则与大家分享了《谁能进入美国顶尖大学》,并激励同学们进入大学后仍然要继续努力,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
分享会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本次读书分享会的活动不仅是一场精彩的思想碰撞,同时也开拓了同学们的眼界,丰富了同学的内心世界。相信在日后以书为伴的日子里,他们都能一直保持读书的习惯,与书同行。(文/法学院 林菁 编辑/潘玥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