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西财经大学新闻网! 显示时间
    • 新闻网:727058217@qq.com

      新媒体:jcxinmeiti@126.com

江财要闻

首页>>江财要闻>>江财新闻>>新闻列表

【学思践悟】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研修班学习体会系列三

​​​​​​  【编者按55日至512日,我校在清华大学举办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研修班,51名学员经过7天的紧张培训后顺利结业回到学校。本次研修班由校党委组织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和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共同承办。学校高度重视此次研修活动,校党委书记王乔出席了研修班的开班典礼并讲话,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卢福财出席行前教育会并对学员提出要求。副校长邓辉全程参加了七天的培训和研讨活动,和学员们共同学习、共同探讨。本次研修活动主题聚焦,内容丰富。此次培训共安排了12场讲座、3个团队活动与团队学习、4个现场教学活动以及2个典礼。培训期间,全体学员认真刻苦、努力学习、团结互助,展现了我校教师的良好精神风貌。学员们纷纷发表学习感言,表示开阔了视野,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增强了危机感、使命感,同时也坚定了信心,鼓足了干劲,助力我校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新闻网以此为契机,分期推出赴清华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研修班学习微心得展示,以飨读者。



    金融学院副院长刘兴华:京城五月,尚处花开时节。我有幸作为江财“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研究班”成员,随队到著名高等学府清华大学学习。短短一周时间,我共计聆听12场讲座,参观4场现场教学,参加了所有的班级活动。于我而言,此番学习受益匪浅,收获良多。

  一是学习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形式上看,既有讲座报告,又有现场研讨,还有实地考察,多种形式交叉融合,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从内容上看,此次学习涵括教学、科研、管理层面,与本期研修班“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主题高度契合,也与学科建设工作涉及的主要环节相一致。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指向一致,加之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使研修班的学习任务得以顺利圆满完成。



        研究生院副院长陶春海:“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5月6-12日,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清华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培训班的学习,与全体学员一起,走进了令当代学子魂牵梦萦的一流学府——清华大学。虽然只是短短一周的学习,但通过聆听学术大师的生动授课和名家前沿的理论成果,使我切身体会到“清芬挺秀、华夏增辉”的清华风采、“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百年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清华校风。

  一周的学习,我深入感受了清华精神与氛围,我们聆听了十多位著名教授和专家的讲座,清华的“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服务、一流的学风”以及培训的“高层次、高水平、高强度、高效率”是本次学习带给我的总体感受,让我饱享知识大餐、饱经思维洗礼,如醍醐灌顶,意犹未尽。这次培训让我对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让我更深层次地了解了全国“双一流”建设的现状和形势,更清晰地认识了“双一流”建设的本质和规律,更清楚地看到了我校一流学科建设的不足和瓶颈,更清醒地感受到我校建设一流学科任重而道远,启迪我不断反思、诘问、探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校在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正面临着国家第五轮学科评估的严峻挑战,因此我们既需要对以往的成绩和现实的挑战有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要具备对全国高校尤其是财经类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战略的深刻洞察力。学校发布的《江西财经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科学分析了我校在全国财经类高校中的历史方位、我校一流学科建设的目标和思路,擘画了建设一流学科的清晰路线图,更为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诚然,一流学科建设绝非一日之功。“路漫漫其修远兮”,但只要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就一定能通过一流学科建设实现百年江财梦!

  二是感知、感悟“行胜于言”校风。走过百年的清华大学,“行胜于言”之校气蔚然已开。“行胜于言”,追崇言必求实,以行证言。朱自清先生曾说,“清华的精神是实干。”对此,我有所认知,若不是在参观清华i-Centre后,眼见清华为学生们开设出的数百门实践类课程,目睹莘莘学子对实践动手能力的自我规训,我很难理解“行胜于言”的深刻内涵。就在此刻,清华“实践唯实”的孜孜追求震撼了我,清华实干精神的时代担当鼓舞了我。清华“行胜于言”,此言果然不虚。



      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匡琳:55日至5月12日,有幸参加了我校在清华大学举办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研修班。此次培训清华大学组织了雄厚的师资力量,共安排了12场专题讲座、3个团队活动与团队学习、4个现场教学活动以及2个典礼,课程丰富而紧凑。培训专家博学多识、风趣幽默,分专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和详细讲解。这12场讲座的内容涉及面广,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切合学校发展实际,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每次讲座开讲之前,培训班都安排了学员课前晨读,朗诵国学经典,并由学员上台对主讲老师进行介绍;讲座结束之前,安排了主讲老师与学员的互动交流环节;讲座结束之后,安排有学员分享学习心得的环节。

  培训期间,全体学员按照要求,自觉遵守纪律,专心听课,认真笔记;讨论时,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表现出高度的学习自觉。并且在不同的场合表示,珍惜学习机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推动学校事业发展,体现了江财人敬业乐群、臻于至善的精神,展现了我校教师的良好精神风貌。学习是辛苦的,但学习的过程是快乐的。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大家也收获了友谊。课余时间,各小组还精心设计了小组组名、组徽和口号,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

  通过本次研修,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通过聆听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教育研究院院长谢维和教授主讲的“创新人才培养的学科基础与制度环境”,意识到办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人性为根本。在教学或者相关的管理工作中,树立“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的理念。要让学生有更多的专业选择自由,更多的课程选择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个性发展空间。同时,谢维和教授全程互动交流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大家的参与热情,也为我们提供了互动式教学的模板。

  二是通过聆听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殷雅俊教授主讲的《领导者的价值判断力、创造力与思维的飞跃》,认识到了价值判断的重要性。在培养实践中,我们既要教会学生如何低头做事,更要教学生抬头看路,教会学生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做好选择。

  三是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罗炜老师主讲的“行动学习工作坊——结构化研讨教学法”,通过行动学习的发展历程导入主题,培训学员分五个小组围绕研讨题目开展了头脑风暴,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模型构架和具体路径,各组汇报了交流讨论成果。罗炜老师的教学方法颠覆了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学模板。

  四是学科建设应高度重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学科建设应在本学科为主的前提下,多吸收采纳其他学科的先进成果。学校应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强学科协同交叉融合,构建协同共生的学科体系。

  总之,通过此次学习培训,我开阔了视野,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增强了危机感、使命感,同时也坚定了信心,鼓足了干劲。在清华大学里有着这样一句话“走进清华门,就是清华人”,我将以此培训为契机,把清华精神带到今后的工作中,秉承“走出清华门,带走清华魂”,把学习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助力我校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MBA教育学院副院长吴良平54日,我们带着对清华的向往,一行51位学员参加了清华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研修班的学习,通过一周的培训学习,认真聆听了12位老师的精心讲授,完成了全部专题,主要学习心得体会如下:

  1、理想、使命和抱负是任何一个时代发展的精神力量。“挺秀、华夏增辉”的清华风采、“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百年校训、“行胜于言”的清华校风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无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清华人”成为国家栋梁,社会英才。清华人之所以蜚声中外,就是在于这不竭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使命和抱负精神。我想这便是清华魅力所在,给人以心灵的震撼,给人以行动的力量,给人以前进的勇气,给人以成功的信心。

  2、打破思维惯性,敢于大胆创新。面对新时代、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要建设一流学科,必须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勇于走出舒适区,跳出江西看江财,跳出全国看江财。我们要重新审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找准定位,善于用明辨逻辑思维看问题,用跳跃思维想问题,调整自己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思路和理念。

  3、工作和任务的模块化、标准化、流程化和专业化是打造高效职业化管理队伍的必要条件



      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汪柱旺:清华大学是中国高校的一个标杆,这次赴清华大学参加“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研修班”学习,使我近距离领略清华学者的风采,并为他们的工作热情所感动。他们那种把工作当事业来做的态度、对工作的忘我投入的勤奋以及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我由衷钦佩。

  以事业的高度来对待工作,是最高尚也是最高明的取向。当我们把自己的工作当成一份职业来做,那就只能永远在做事情;而若把它当成自己人生的事业来做,我们就会不断的获得成长与进步,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人性境界。当我们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做时,不仅会怀有高度的责任心,更会担负强烈的使命感,砥砺前行,执著追求,付出终生努力去成就事业,成就我们心中的梦想。

  倘若我们江财人心怀对江财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追求事业的高度来恪尽职守,忘我工作,勤勉履职,江财的百年梦一定会更加辉煌。



    外国语学院院长张曦凤:倍感荣幸能在清华大学度过了一段快乐、充实、难忘的水木清华之旅。大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深邃的前沿理论、跳跃的创新思维让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现总结几点如下:

        一、“一流学科建设”是我们学校新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一流学科建设中的关键之一在于人才的培养。清华大学提出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而且强调“价值塑造”永远是首位!

        二、要重视小班教学。我校现有的选课人数不少于15人的限制应作调整。清华大学本科生的总课程门类6000余门,而江财仅2000余门。在人才培养中应有留白的设计。我们的课程门类远远满足不了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三、学生的CriticalThinking(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我们日后的日常教学中。AI时代价值判断尤为重要,只有Thinkdifferent(“不同凡响”),才能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有所突破。

        四、学科融合是加快一流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外语学科提升与发展的最佳办法就是打通学科界限,寻求合适的学科融合。俗话说Actionsspeaklouderthanwords(行胜于言),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我们学校作为地方性财经高校,要会巧借鉴、促改变、共成长。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晓根:初夏时节,来到美丽的清华,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熏陶下,沉浸于听课、讨论和小组交流中,每天学习超10个小时,步行过万步,渡过了忙碌而充实的一周,收获满满。

        一是明确了学科建设的目标。参加学科评估只是进行学科“体检”,以发现自身的不足,学科建设不只是为了在学科评估中取得好成绩,更要服务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服务于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二是学会了SWOT分析方法。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必须建立在清醒认识自身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基础上,发现机会(opportunity),减轻或消除威胁(threat)。

        三是体验了校风的力量。在“行胜于言”的校风熏陶下,清华大学老师潜心科研,学生孜孜探索,一周时间里在清华园没有碰到一次喧闹的场面,甚至于卿卿我我的情景都没见到,深感我校有培育校风的必要。此外,结构化讨论的教学方法、thinkdifferent的科研思路以及与同事们交流碰撞产生的思想火花,都让我受益匪浅。



     学生工作部(处)副部(处)长段远鸿:七天的培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清华大学“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清华大学优秀的学风通过教授们的言传身教感染着我们,为我们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浸润和方法指导,给我以深刻的启示:

  1、未来已来,唯变不变的忧患意识和发展定力。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站在历史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前沿,清华大学和她的教授们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未来已来的国际竞争格局和社会发展的真实场景,也为我们深刻阐述了面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人类唯变不变的历史趋势和时代要求。“变”是我们培训内容的不变主题,也是培训老师授课的一大特点,从中也能领悟到清华大学学风精神所在。

  2、敢为人先,朝夕必争的责任担当和紧迫观念。清华大学“双一流”建设“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目标定位,给人印象深刻。她有世界上一流的老师和学生,她更有敢为人先、只争第一的意志品质。“双一流”建设的目标任务和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部署,正在逐步得以实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成绩,无不让人艳羡。更为可贵的是,清华大学的师生打破高校行政化带来庸懒和舒适,用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勤奋工作。所以,“先”是清华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也是学风内涵中的引领性要求。

  3、又红又专,行胜于言的培养目标和实践理念。“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是总书记对科技工作者的嘱托,更是清华师生教育实践的座右铭。他们对创新型人才有着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全球胜任力的顶尖创新人才”。我认为至少有三个重要因素:报国之志、经世之才、行胜于言,这是他们对创新型人才最务实的阐析。所以“实”是清华大学学风的本质内容。

  4、古今中外,融会贯通的学术视野和研究方法。“跨界”、“融合”是培训所有老师的理念和介绍科研创新的方法。清华大学办学非常注重守正、出奇。“守正”,他们注重学科的历史研究和自身规律的再认识再研究,更注重学科的融会贯通,在重新组合与构建过程中,求新,出彩。故此,“新”是清华大学学风的主要属性。

  管中窥豹,时见一斑。短短数日,难以概全清华学风,但所数一二,可称,可颂,更当学。



       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系主任涂小松:幸运又曲折的获得这次赴清华学习的宝贵机会,既倍加珍惜,也格外感激。清华大学的第一堂课,就把我带入了思辨境界,因此个人学习感悟也是基于思辨视角。

        一是关于学科建设“主”与“特”的思辨。学科体系不宜同质化,应适度尊重个性化,在建设主流学科实现“人有我优”的同时,通过学科交叉、资源互补,建设特色学科,做到“人无我有”或者“人有我特”。

        二是关于学科发展“近”与“远”的思辨。建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必将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向普及化转型。面对未来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只有立足当前,顺应时代,构建适应教育现代化目标要求的学科发展新格局,方能行稳致远。

        三是关于教学改革“教”与“学”的思辨。教书育人,“教”固然重要,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重要。现代大学应在持续优化学习条件的前提下,将培养重心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这样才能更好实现人才培养“高阶化”目标。

        四是关于科学研究“顶天”与“立地”的思辨。现实告诉我们,过于唯论文、唯基金,唯项目级别的科学研究,往往难以直接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善人民福祉,也很在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中发挥实质性作用。如何使高校科研回归本真、遵循规律、注重实效、产学联合,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持续思索和主动变革的问题。

        五是关于大学治理“管理”与“服务”的思辨。清华大学规模庞大的继续教育,每年数以亿计的培训收入,每天近20个培训班同步进行,都能够做到有条不紊。这其中既有一流的管理,更有周到细致的服务,两者结合得恰到好处,令人感慨。



    财政大数据分析中心系副主任徐崇波:清华大学是我国多少学子神往的最高学府,在这里,你既然感受到清华人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也能领悟到其厚德载物的深深底蕴。这次能在其中参加为期一周的培训学习,倍感荣幸,也倍加珍惜。尽管时间短暂,却受益匪浅,感悟颇多,其中最深刻的体会都跟改革相关。

        其一,改革要顺应趋势。清华的发展跨越百年,却一直能做到全国教育引领,离不开清华历任领航人在推进教育改革中的明辨性思维。我们学校各类改革推出前的目标定位及可行性一定要非常明确,这一点尤其重要。

        其二,改革都要讲人性。任何一项改革,甚至一次斗争,民心向背是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清华的所有改革都是以更好的服务学生学习,更好的方便老师教学为出发点,自然清华的改革符合人性,顺应民心。因此我们学校的各项改革也必须以恩泽师生为前提。

         其三,改革的宗旨应该是更好地育人。清华是一流高等学府,这不仅仅是体现在一流的师资与一流的学生,而是全方位的。其一流的育人环境让大家印象至深,包括一流的校园环境,一流的后勤保障,一流的管理与服务等等。我们学校的各项管理改革应以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为主要目标,打破惯性思维,大胆创新,努力打造一个让师生倍感自豪的具有江财特色的和谐美丽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