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下午,香樟经济学论坛第九分论坛在我校研究生教学楼104室举行,在吴要武老师的主持下,来自暨南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天津行政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的多位学者对“就业与收入”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活动伊始,暨南大学刘启超教授分享了《家庭社会网络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研究》一文。已有研究表明,在农民工进城求职的过程中,社会网络有助于他们移民就业、提高收入和融入城市,故研究家庭社会网络变得十分重要。刘启超教授通过构造模型和一系列的分析,得出了家庭层面的社会网络规模对农民工收入及家庭收入有显著负向影响,以教育衡量的社会网络质量对农民工及家庭的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以及家庭社会网络质量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性别偏好。基于此,他表示应引导农民工重视家庭社会网络的质量,转变农民工人消费支出观念,加大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入。
接下来,江西财经大学王岳龙教授做了《211经历对人生职业发展的长期影响》的学术汇报,王教授巧妙地对比了各211大学立项时间的外生差异,并以毕业学校和毕业时间等信息易获取的大学老师作为研究样本,以立项前后四年的时间为样本空间,采用断点回归首次识别了211工程对人生职业发展的长期影响,并最终得出结论:211经历对人生职业发展无长期影响。
茶歇过后,中国农业大学冷晨昕教授就《颜值越高,越幸福吗?——来自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证据》进行分享。幸福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众多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中,人的相貌是最为直观的先天禀赋,但却鲜有学者关注,故本文聚焦于此,并对颜值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影响的特征以及影响机制进行多方面讲解。通过提出假说、分析数据与变量的方法,冷晨昕得出结论:颜值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不仅有显著的统计意义,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颜值对个体幸福感存在显著正向影响。
最后,华中农业大学祝仲坤教授讲解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自雇佣与农民工市民化》,他针对自雇行为在农民工市民化意愿进程中发挥的作用、自雇与受雇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存在的差异以及两者的内在逻辑,通过控制变量等研究方法,发现相比于受雇农民工,自雇农民工长期居留在城市的意愿更为强烈,但认同本地身份的比例也更低。(文/经济学院 徐婕 编辑/赵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