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地方,叫玉山社会福利院。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是社会弱势群体,他们需要的不只是福利院工作人员的关怀,还有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呵护。7月7日上午,江财软通学院三下乡实践队伍一行15人走进玉山社会福利院,在这个酷暑难耐的夏天,与福利院的老人和孤儿进行心与心的交谈。
玉山社会福利院建于1986年。据该院陈院长介绍,该院目前收容有约70位老人与孤儿,主要为社会无保老人以及被父母遗弃的孩子,福利院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政府以及玉山县政府。福利院面积类于普通小学,除住宿楼以及食堂等,其中不乏运动以及棋牌娱乐设施。
一位老兵
与老人的交谈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此前也有不少服务团队来献爱心,老人们对他们也少了几分好奇。这群大学生此前并没有过这样的交谈,刚开始的交谈也局限于日常问候。不过,当老人们感受到学员的诚意后,双方的交流不再是尴尬的你一言我一语。
在交谈中,一位93岁高龄的徐爷爷对他们一行人十分热心,他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一进门,他便向大家展示他在部队穿着军装立军功的故事。从浙江跟随部队一起北上,横跨鸭绿江保家卫国……回忆起这些往事,老人激动的流出了眼泪。
两个桃子
读书看报,当今已经少有人能做到了。而有这么一位老人,她却乐此不疲,一进门,她便向我们展示她写的几篇文字 ,字虽不潇洒飘逸,却格外工整。在没有进福利院前,她每天的爱好便是读书看报,在来到福利院,与女儿分离后,老人看报的次数少了,和我们讲述起那段与女儿一起生活的时光,老人眼里满是不舍。老人刚来不久,一次意外不小心从楼上摔了一跤,看到她那依旧肿胀的左脚,我们甚是心疼。老人已经好久没跟人谈心这么久了,在临别之际,她将屋中仅有的两个桃子给了我们。在回廊里转身的那一刹,又看到了站在门口的那张熟悉的面孔。
那孤独的面孔
福利院分为老人部与儿童部。在儿童部,多为患有精神或残疾问题的孩子,他们因为这些印记而没有人收养。有两个孩子个头挺高,但是却缺乏自理能力。望着他们的身影,心头有种不可名状的心痛。在福利院,孩子们的待遇比许多乡下孩子的待遇都要好,但是他们的内心是脆落的。曾经有一个活泼开朗的男孩,在政府打击拐卖儿童后被送至此处,满是伤痕的他在此处得到良好的待遇。但上学后却变得郁郁寡欢,直到院方联系到他的亲生父母。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有几个孩子甚至连话都不会说,只是能呜咽的发出几个音。我们真希望是他们不想对我们说,而不是说不出来。
这群大学生,在家中多为独生子,在家中娇生惯养,不必承受那种被父母遗弃的辛酸,学员中也有不少来至农村,他们也不经感慨那段留守在农村的日子,生活条件虽好,却格外思念父母,一年甚至几年见不到父母,那种孤独,格外痛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员们因三下乡而聚到一起,也因福利院而了解到这段不为人知的故事。他们更多的可能不是缺乏物质条件,而是心与心的交谈,以及来至社会对他们的关心,而他们最缺的正是社会对他们的尊重。(文/软件与通信工程学院 赖林权 编辑/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