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西财经大学新闻网! 显示时间
    • 新闻网:727058217@qq.com

      新媒体:jcxinmeiti@126.com

江财要闻

首页>>江财要闻>>江财新闻>>新闻列表

经济学院邱永志博士在《光明日报》发表理论文章

 

8月27日,《光明日报》理论版(第14版)“争鸣与商榷”栏目刊发经济学院邱永志博士撰写的理论长文《明代货币白银化问题认识误区辩证》,全文长达6700字。

文章从中国货币变迁史的角度,试图澄清学界围绕明代货币白银化问题产生的三个主要误解:

首先,在货币白银化产生的内在机理问题上,尽管学界存在市场发展需求说、贡赋体制吸纳说、宋代白银货币化延续说等五六种说法,但影响最广的主流说法还是“市场发展需求说”。不过,作者认为,货币白银化产生的机理是复合的:宋金元白银货币的发展、明初行政体系的变动、财政体制内生的银纳化改革、明中叶私钱的泛滥等都构成了原因。最根本的动因是元明变迁所导致的国家组织与社会经济发展态势的改变。

其次,在赋役折银与国家财政制度转型问题上,作者认为学界依据财政银纳化现象所作出的明代出现近代财政转型的判断,存在很大问题。就货币化税收的程度、工商税收比重、地方财政的形成、量出为入原则的转变四个主要方面而言,明代财政改革距离近代财政转型甚远。

最后,在“白银时代”对中国的深远影响问题上,作者认为学界此前过高夸大白银的作用,指出从币制和国家治理角度看,中国转向“白银时代”对中国长期经济发展而言,有着相当的不利影响。从货币理论角度看,明代货币白银化是一种失衡的币制演化。(文/经济学院) 

 

【延伸阅读】

 

 

邱永志,男,1989年生,201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学生期间曾荣获国家奖学金、清华大学校级一等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等荣誉10多项。主要学术兼职有:《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CSSCI期刊论文质量评审专家、中国钱币学会货币史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商业史学会理事、中国明史学会成员。工作二年多,邱博士主持立项国家社科基金1项、省级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多项,在《历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清华大学学报》等杂志发表论文10多篇,多篇论文为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网转载,入选我校第9批优秀青年学术人才支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