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自力,89届农经专业毕业,在青岛经济开发区任职14年,现任青岛市财政局副局长。
记者:谈谈青岛开发区当时的地位?
蔡自力(以下简称“蔡”):青岛是一个狭长的半岛,她的东部被崂山挡住,使青岛老城区的发展空间狭小。当时青岛市84年给国务院打报告,85年就批准了在黄岛上设立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它是国务院首批成立的国家级开发区。92年设立了国家级的保税区,93年设立了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区,95年又设立了国家级的旅游度假区,在黄岛上国家级的特殊工业园区就有四个。我就在这黄岛上工作了14年,直至去年底调到青岛市财政局。
记者:请简单介绍一下在黄岛工作14年的情况?
蔡:当年黄岛在全国要了三百多名大学生,北大、清华等各大名校的都有,江财就有20多人。那时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学校的经历都属于过去的事。开发区的经济支柱是农业开发和港口贸易。我是学农业经济的,后来因为经常发表一些文章,我就被调到《沿海经济》发行社,那是国家级刊物,当时刚组建,也就是说在黄岛最初是从小记者开始的,我在这一行做了两年。后来到宣传部做理论教育工作,给中组部编了一本书,领导觉得我能干点活,两年后把我抽调到政府办公室秘书处。后来黄岛区与开发区合并,我被任命为综合处的处长,当时是最年轻的处长。我分管组织和调研工作,在这里又做了两年。后来成立教育研究室后,我调到这里当了一年多的主任,95年被任命为开发区财政局局长。97年区里推选一名35岁左右的干部进入区常委委班子,我被选上了,担任了宣传部长、文化局长、文联主席。一年半后,由于市里缺学财经的干部,在市组织部的考察下,我被调入市财政局。这就是我是十四年的经历。
当时黄岛的300多名大学生,有北京来的,有上海来的,有西安来的。黄岛犹如一个舞台,从各地来的学生要在这里施展自己的才华。那时条件很艰苦,当时的感觉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种,住的是临时工棚。有的学生觉得吃不了这个苦,认为开发区与自己的想像差得太远了,就走了。当时大概走了100多人,有去深圳的,有去上海的,他们之中也有干得很好的,人各有志吗!我当时的想法就是开发区肯定是一个有待开发的地方,不是一个建成区,没有对她的条件抱太大幻想,所以我也没有很失望,很快接受了这种现实,从基层开始干起,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身的能力和价值。我觉得自己比较务实,也比较能够吃苦.从老区来的嘛,所以我们在哪里就在哪里发光发热。当时江财分了16个学生过来,大部分是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现在他们大都走上了处以上的工作岗位。很多是局级岗位,有交通局副局长、审计局副局长、财政局副局长,都是我们这一批的。江财人在开发区反映比较好,后来2000年组织部和我又到江财选了一批学生分配到开发区的各个岗位。
记者:谈谈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
蔡:现在我们国家处于一个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急需人才,而学校培养的学生,刚毕业时的状态又很难满足单位的愿望,这是非常矛盾的。我在财政局,就明显感到财政局缺这种年富力强的干部,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有一定的敬业精神,这种复合型的干部很少。对刚出校门的学生来讲不要对社会抱太高的期望,你的期望值越高,失望也越大。因为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很挑剔的,你的素质不一定完全适合岗位需要,所以要努力缩短这个适应期,越短越好,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社会是一个竞争的平台,很多学生在一起,优胜劣汰,因此在学校有限的时间里要抓紧锻炼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尽可能地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如果说你在学校就设想一个较高期望值,一定要找到什么样的工作,住房条件如何,工资待遇怎样,恐怕你的失望就越大。在社会应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社会就不会亏待你。我总觉得社会现在还是越来越公平,当然有些地方也会有不公平的待遇,但整个社会还是越来越规范,越来越透明。现在正在建“阳光政府”,因为社会是向前发展的,改革也一步步向前推进,这就给你很多选择的机会。很多单位搞竞争上岗,那就提供了机会,你素质好,就从科级直接提拔到处级,还有很多是从处级直接跳到局级。如果你素质不行,那么有机会你也把握不住。
作为科班出身的学生,首先要求你的专业知识一定要过硬,这是最基本的,在这个基础上,还应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功底。我在政府工作,政府的职能是宏观调控,你一定要具备理论水平,除了干好本职工作之外,你还要根据要求,研究几个区域性的经济政策,来指导经济发展,那你就显得比一般人更高一筹。现在单位非常缺这种经济、政治理论水平高的人,特别是在机关里。各单位领导都有这个迫切的愿望,需要这样的人才,一有这样的人就抢走了,他干得好一提就是处长。所以学好基本技能之外,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功底。再者就是适应社会需要,不要书呆子气,这书呆子气适应不了社会需要。掌握的知识不能转化成能力,就不符合这个社会的需要。我们在学校里要把知识学活,而不是学死,是越学越聪明,而不是越学越迂腐。我也接触过一些名牌大学的学生,还是研究生,但到单位后就跟人相处不好,不论是领导还是同事,所以自己就被社会淘汰了。我希望大家在学校里除了学书本知识外,要学习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一个科学的思维方式,这会让你终生受益。还有就是养成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因为社会在不断进步,你在学校所学的远远适应不了社会需要,比如我们15年前学的东西,现在很多用不上,这就需要你边工作边学习,这种习惯在学校就应养成。除此之外要培养自己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要对社会有过高的要求,要以一颗平常心去做人,这对你以后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我觉得干活、干事的环境是自己创造的,不是人家提供的,如果你和领导、同事关系不好,活肯定就干不好。
做人和做事是一起的,做人是第一,因为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你是要深入到社会当中去,在做事中去体现自身的价值,所以必须要学会做人。现在我们对干部的要求是德才兼备,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做人,只有会做人才会做事。
记者:对学校有什么建议?
蔡:记得当时江财的学术氛围较浓,学生除学好自己的专业之外,都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研究社会的热点问题。大家的思考形成文字后,这些东西又往往不适合在公开刊物发表,当时我是学生会干部,为了给学生创造这样一个平台,我们几个干部就和当时的党委书记漆权建议应开一个学生理论刊物,名叫《探索者》。学校给了我们一间办公室和一些经费。当时是双月刊,印刷也较精致,确实也给学生搞科研提供了一个平台。我们这个刊物专门发表学生的文章,不论学什么专业的都来撰写调查分析报告,这是个基本技能,这对每一个学生都非常重要这种引导性的活动非常好,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非常有帮助。现在很多学生说起来什么都知道,但一动手就不行,想得很多干得少,所以我觉得学校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步入社会一开始只有在干中才能得到别人认可,所以在学校要培养干事的本领、干事的意识。
学校是综合性财经大学,学校传授知识也应与时俱进。我们的老师对我们非常好,非常敬业,教给我们的知识我们一生难忘,但有些知识、讲稿都已经老化了。我希望我们老师也经常搞调查研究,并把它充实到教材当中去,给学生以最新的知识。社会在发展,对知识的需求在不断提高,老师给学生的知识也应根据需求不断变化,这样学生毕业后才能跟社会贴近些。现在的学生都要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这也是一个基本素养。再者要学生多去搞调查研究,一门课写一篇论文,当然不是让你去抄,写文章是一个思考过程,只有这样勤思考多功能动手,走上工作岗位后,才会很快适应需要。
记者:谈谈对江财的印象?
蔡:在学校生活四年,很多事情历历在目,一份报纸、一本刊物印象深刻,当时对我们来讲具有很大吸引力。学校环境很美,是一个诗情画意,充满想像力的地方。总之,江财是培养我的摇篮,每次在报刊上看到江财的消息,哪怕是一个小豆腐块,都非常激动,我们非常关注母校的变化,母校不断前进,对我们也是一安慰与促进。祝愿学校的老师一切都好,祝愿我们的学校能早日跻身一流,这是我的愿望,也是我们在外学子的共同愿望.
记者:谈谈青岛开发区当时的地位?
蔡自力(以下简称“蔡”):青岛是一个狭长的半岛,她的东部被崂山挡住,使青岛老城区的发展空间狭小。当时青岛市84年给国务院打报告,85年就批准了在黄岛上设立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它是国务院首批成立的国家级开发区。92年设立了国家级的保税区,93年设立了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区,95年又设立了国家级的旅游度假区,在黄岛上国家级的特殊工业园区就有四个。我就在这黄岛上工作了14年,直至去年底调到青岛市财政局。
记者:请简单介绍一下在黄岛工作14年的情况?
蔡:当年黄岛在全国要了三百多名大学生,北大、清华等各大名校的都有,江财就有20多人。那时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学校的经历都属于过去的事。开发区的经济支柱是农业开发和港口贸易。我是学农业经济的,后来因为经常发表一些文章,我就被调到《沿海经济》发行社,那是国家级刊物,当时刚组建,也就是说在黄岛最初是从小记者开始的,我在这一行做了两年。后来到宣传部做理论教育工作,给中组部编了一本书,领导觉得我能干点活,两年后把我抽调到政府办公室秘书处。后来黄岛区与开发区合并,我被任命为综合处的处长,当时是最年轻的处长。我分管组织和调研工作,在这里又做了两年。后来成立教育研究室后,我调到这里当了一年多的主任,95年被任命为开发区财政局局长。97年区里推选一名35岁左右的干部进入区常委委班子,我被选上了,担任了宣传部长、文化局长、文联主席。一年半后,由于市里缺学财经的干部,在市组织部的考察下,我被调入市财政局。这就是我是十四年的经历。
当时黄岛的300多名大学生,有北京来的,有上海来的,有西安来的。黄岛犹如一个舞台,从各地来的学生要在这里施展自己的才华。那时条件很艰苦,当时的感觉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种,住的是临时工棚。有的学生觉得吃不了这个苦,认为开发区与自己的想像差得太远了,就走了。当时大概走了100多人,有去深圳的,有去上海的,他们之中也有干得很好的,人各有志吗!我当时的想法就是开发区肯定是一个有待开发的地方,不是一个建成区,没有对她的条件抱太大幻想,所以我也没有很失望,很快接受了这种现实,从基层开始干起,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身的能力和价值。我觉得自己比较务实,也比较能够吃苦.从老区来的嘛,所以我们在哪里就在哪里发光发热。当时江财分了16个学生过来,大部分是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现在他们大都走上了处以上的工作岗位。很多是局级岗位,有交通局副局长、审计局副局长、财政局副局长,都是我们这一批的。江财人在开发区反映比较好,后来2000年组织部和我又到江财选了一批学生分配到开发区的各个岗位。
记者:谈谈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
蔡:现在我们国家处于一个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急需人才,而学校培养的学生,刚毕业时的状态又很难满足单位的愿望,这是非常矛盾的。我在财政局,就明显感到财政局缺这种年富力强的干部,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有一定的敬业精神,这种复合型的干部很少。对刚出校门的学生来讲不要对社会抱太高的期望,你的期望值越高,失望也越大。因为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很挑剔的,你的素质不一定完全适合岗位需要,所以要努力缩短这个适应期,越短越好,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社会是一个竞争的平台,很多学生在一起,优胜劣汰,因此在学校有限的时间里要抓紧锻炼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尽可能地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如果说你在学校就设想一个较高期望值,一定要找到什么样的工作,住房条件如何,工资待遇怎样,恐怕你的失望就越大。在社会应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社会就不会亏待你。我总觉得社会现在还是越来越公平,当然有些地方也会有不公平的待遇,但整个社会还是越来越规范,越来越透明。现在正在建“阳光政府”,因为社会是向前发展的,改革也一步步向前推进,这就给你很多选择的机会。很多单位搞竞争上岗,那就提供了机会,你素质好,就从科级直接提拔到处级,还有很多是从处级直接跳到局级。如果你素质不行,那么有机会你也把握不住。
作为科班出身的学生,首先要求你的专业知识一定要过硬,这是最基本的,在这个基础上,还应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功底。我在政府工作,政府的职能是宏观调控,你一定要具备理论水平,除了干好本职工作之外,你还要根据要求,研究几个区域性的经济政策,来指导经济发展,那你就显得比一般人更高一筹。现在单位非常缺这种经济、政治理论水平高的人,特别是在机关里。各单位领导都有这个迫切的愿望,需要这样的人才,一有这样的人就抢走了,他干得好一提就是处长。所以学好基本技能之外,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功底。再者就是适应社会需要,不要书呆子气,这书呆子气适应不了社会需要。掌握的知识不能转化成能力,就不符合这个社会的需要。我们在学校里要把知识学活,而不是学死,是越学越聪明,而不是越学越迂腐。我也接触过一些名牌大学的学生,还是研究生,但到单位后就跟人相处不好,不论是领导还是同事,所以自己就被社会淘汰了。我希望大家在学校里除了学书本知识外,要学习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一个科学的思维方式,这会让你终生受益。还有就是养成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因为社会在不断进步,你在学校所学的远远适应不了社会需要,比如我们15年前学的东西,现在很多用不上,这就需要你边工作边学习,这种习惯在学校就应养成。除此之外要培养自己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要对社会有过高的要求,要以一颗平常心去做人,这对你以后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我觉得干活、干事的环境是自己创造的,不是人家提供的,如果你和领导、同事关系不好,活肯定就干不好。
做人和做事是一起的,做人是第一,因为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你是要深入到社会当中去,在做事中去体现自身的价值,所以必须要学会做人。现在我们对干部的要求是德才兼备,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做人,只有会做人才会做事。
记者:对学校有什么建议?
蔡:记得当时江财的学术氛围较浓,学生除学好自己的专业之外,都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研究社会的热点问题。大家的思考形成文字后,这些东西又往往不适合在公开刊物发表,当时我是学生会干部,为了给学生创造这样一个平台,我们几个干部就和当时的党委书记漆权建议应开一个学生理论刊物,名叫《探索者》。学校给了我们一间办公室和一些经费。当时是双月刊,印刷也较精致,确实也给学生搞科研提供了一个平台。我们这个刊物专门发表学生的文章,不论学什么专业的都来撰写调查分析报告,这是个基本技能,这对每一个学生都非常重要这种引导性的活动非常好,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非常有帮助。现在很多学生说起来什么都知道,但一动手就不行,想得很多干得少,所以我觉得学校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步入社会一开始只有在干中才能得到别人认可,所以在学校要培养干事的本领、干事的意识。
学校是综合性财经大学,学校传授知识也应与时俱进。我们的老师对我们非常好,非常敬业,教给我们的知识我们一生难忘,但有些知识、讲稿都已经老化了。我希望我们老师也经常搞调查研究,并把它充实到教材当中去,给学生以最新的知识。社会在发展,对知识的需求在不断提高,老师给学生的知识也应根据需求不断变化,这样学生毕业后才能跟社会贴近些。现在的学生都要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这也是一个基本素养。再者要学生多去搞调查研究,一门课写一篇论文,当然不是让你去抄,写文章是一个思考过程,只有这样勤思考多功能动手,走上工作岗位后,才会很快适应需要。
记者:谈谈对江财的印象?
蔡:在学校生活四年,很多事情历历在目,一份报纸、一本刊物印象深刻,当时对我们来讲具有很大吸引力。学校环境很美,是一个诗情画意,充满想像力的地方。总之,江财是培养我的摇篮,每次在报刊上看到江财的消息,哪怕是一个小豆腐块,都非常激动,我们非常关注母校的变化,母校不断前进,对我们也是一安慰与促进。祝愿学校的老师一切都好,祝愿我们的学校能早日跻身一流,这是我的愿望,也是我们在外学子的共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