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下乡⑧|心心乡音・红旅行:追寻革命足迹,传承百丈精神
7月17日,江西财经大学社会与人文学院“心心乡音,筑梦成长”七色花音乐团辅实践团走进奉新县西塔村,先后探访了修铜宜奉边暴动委员会旧址(西塔蓝家祠堂)、西塔革命烈士纪念碑、西塔初心广场三大红色地标,深入党员示范田参与劳作,在实地研学中感受历史脉络,传承红色基因。
蓝家祠堂:触摸暴动星火
修铜宜奉边暴动委员会旧址(西塔蓝家祠堂)始建于清咸丰辛酉年(1861 年),是一座占地约 460 平方米的两进 6 房 2 厅砖木结构建筑。1930 年 6 月,这里成为革命的关键节点,修水、铜鼓、宜丰、奉新四县边境的工农兵活动分子代表在此集会,成立修铜宜奉边暴动委员会,下设多个工作小组,为当地武装斗争和苏维埃政权建设拉开重要序幕。
实践团成员驻足祠堂内,透过斑驳的墙体,仿佛穿越时空,观看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深刻体会到早期革命工作者在艰苦环境中坚守信仰的决心。他们还专注于对祠堂内留存的历史物件进行细致研究,通过比对文献资料,还原当年革命先辈们秘密集会、筹划斗争的场景细节。一部分成员从建筑风格与布局出发,探讨如何将此类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乡村旅游开发相结合,为当地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
烈士碑前:缅怀先烈忠魂
位于百丈山西塔村新街口的西塔革命烈士纪念碑,静静矗立在群山环抱中。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是党领导山区人民武装斗争的活跃地带。1930 年,红军游击队和赤卫队与国民党反动团展开激烈战斗,西塔地区近百名烈士为国捐躯。1968 年,当地修建纪念碑纪念 130 余名烈士,肖克将军亲笔题写“修、铜、宜、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实践团成员在纪念碑前整齐列队,鞠躬致敬,绕行纪念碑缅怀先烈,认真记录纪念碑上的每一处铭文,深入了解烈士们的英勇事迹,挖掘背后的感人故事。队伍中的党员带领成员们重温入党誓词,大家纷纷表示,革命先烈用鲜血铸就的精神丰碑,将永远激励着青年一代珍惜当下、奋勇前行。
初心广场:汲取奋进力量
占地面积 3000 平方米的西塔初心广场,由革命先烈铜像、红色村史馆、户外拓展基地等组成,是奉新县红色教育的主阵地。这里不仅承载着“茶坑深谷点星火,百丈山下红旗飘”的革命记忆,更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
在红色村史馆内,实践团成员通过图文资料、实物展品等,系统梳理百丈山地区从革命时期到新时代的发展变迁脉络,为后续的研究积累丰富素材。成员们还与当地工作人员深入交流,得知广场建成后不仅吸引了大批参观者接受红色教育,更带动了周边民宿、餐饮、农产品销售等产业发展。他们积极建言献策,提出进一步优化广场周边产业布局、提升服务质量的具体方案,助力红色资源更好地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力。
示范田劳作:挥洒青春汗水
烈日下,实践团成员踏入党员示范田。老党员示范翻土、收玉米和除草要领,成员们随即分组劳作:有的挥锄松土,深浅渐趋均匀;有的蹲身摘苗,指尖沾满泥土;有的专注收玉米,汗湿衣背绘出盐渍。土地上的"微党课"将政策化为春种秋收的实践。暮色中,完成松土的田垄整齐如线,菜地里泛着银光。归途车上,新摘的茄子带着露水,成员们凝视沾泥的双手——这片以党旗为帆的示范田,正用最朴实的方式,让青春在泥土中读懂乡村振兴的深意。
此次红色研学之旅,江西财经大学社会与人文学院“心心乡音,筑梦成长”实践团的成员们在西塔村的红色土地上重温革命历史、感悟初心使命。大家表示,将把此次实践中的所学所感融入未来的学习生活,以青春之力传承红色基因,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图文/邓杨紫心 赵子桐 张致远 编辑/石欧颖 审核/一审 姜莹 二审 赵旻 终审 成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