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下乡③|心心乡音·爱满院:聚焦敬老故事,弘扬孝善美德
在乡村振兴战略与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双重浪潮中,乡村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7月15日,江西财经大学社会与人文学院“心心乡音,筑梦成长”七色花音乐团辅实践团走进一所由上世纪八十年代小学改造而成的乡村敬老院——百丈山风景名胜区敬老院,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记录下这所养老机构的生存现状与未来探索,为乡村养老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鲜活的案例与思考。
从教室到卧室:一栋老校舍的养老使命
这所敬老院的前身是一所小学,随着生源减少,学校停办后被改造成养老机构,目前居住着11位老人,其中既有自费入住的社会老人,也有由国家供养的孤寡特困人员。实践队员注意到,房间均为带独立卫生间的单人间,每间屋子均配备衣柜电视柜,除此之外还设有专门的活动室和后院,硬件条件在同类机构中属前列。
温情萦绕:有限资源下的温情守护
敬老院现有4名工作人员,每天准时准点查房、准备三餐、组织活动,晚上还要为失能老人翻身擦洗。实践队员观察到,工作人员通过“个性化管理”化解矛盾,同时也将捡瓶子、种菜等劳动转化为康复训练,让老人们在劳动中找回价值感。
人文关怀:在时代裂变中守护温度
实践期间,队员们协助组织了合唱、画画等活动,见证了老人们久违的笑容。有队员感慨:“这里没有高端设施,但有邻里般的温情。一位爷爷紧紧抓住我的手不放,露出真诚的笑容——这种情感联结是科技无法替代的。”
在绘画活动中,老人们一边颤颤巍巍地拿起手中的画笔,一边与队员们回忆年轻时的自己。
在合唱活动中,老人们笑眯眯地注视着孩子们,情不自禁拿起手中的手机记录下这温馨又美好的一刻。活动结束后,还一遍遍回看。
夕阳西下,敬老院活动室里传来阵阵欢笑声。这所承载着时代记忆的老校舍,正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养老事业的坚守与创新。而年轻学子们的到来,也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思考与活力——关于如何让每一个暮年生命都能有尊严地绽放,关于如何在乡村振兴中书写人文关怀的新篇章。乡村养老不仅是社会问题,更是文化命题。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代际互助’的传统智慧,需要我们持续探索。
(图文/赵子桐 邓杨紫心 叶玮 李安然 编辑/石欧颖 审核/一审 姜莹 二审 赵旻 终审 成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