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汪宇豪,2001年生于江西景德镇,2018年考入国际学院,攻读国际会计学专业。2022年9月毕业后入伍,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某野战部队。服役期间参与“抗击杜苏芮”抗台抢险任务,获评旅“四有先进个人”;2024年3月至6月,参加旅集训,以全旅第三名考入陆军步兵学院装甲步兵指挥专业。在校期间,积极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并在学校专刊《学员论苑》发表作品。2025年7月毕业后将重返基层部队,立志以所学知识服务强军事业。
笔杆转枪杆:军旅启程
“零零后边防烈士陈祥榕的事迹,让我明白什么是‘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谈及入伍初心,汪宇豪目光坚定。他本可循着多数同学的道路考研或考公,但佩洛西访台事件点燃了他深藏心底的报国志。
时光溯回,国际学院丰富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也是戎装报国结果的助推剂。学院鼓励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相连,定期举办的国防教育讲座、红色文化主题展览等,不断在学子心中播撒着报国的种子。同时,学院明确对参军入伍的学生实行四年学费全免政策,这一实实在在的举措,让许多像汪宇豪一样家庭经济并不宽裕的同学,能够毫无经济负担地选择军旅之路。在入伍手续办理方面,学院安排了专门的老师负责跟进,从资料准备到流程办理,全程协助,让学生不用为繁琐的手续奔波。这一系列细致入微的服务,让汪宇豪深刻感受到学院对他们参军决定的重视。于是,面对家人“先读大学”的劝告,他毅然选择毕业后以大学生士兵身份参军:“人生总要自己做一次决定,军营才是我的星辰大海。”
去南昌新建区武装部进行役前训练之前,学院还精心组织了集体欢送仪式。校园里拉起了横幅,领导和老师们亲自为即将入伍的同学们戴上大红花。奔赴的意义,早在启程前便被一针一线绣进了这鲜红的经纬中。
然而,军旅生活的现实远超他的想象。电视剧中“热血演习”的滤镜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站岗执勤的枯燥、体能训练的极限挑战,以及日复一日的严格作息。“入伍前觉得训练像‘闯关游戏’,实际却是‘重复一千次才能及格’。”他笑道。新兵连的一次谈心成为转折点——老司务长的一句“踏实做事,也要抬头看星空”,让他顿悟:军人不仅需要执行力,更需主动思考与突破。“从此,我不再机械完成任务,而是琢磨如何做得更好。”
枪杆磨笔杆:军旅淬炼
军事化管理彻底颠覆了汪宇豪的学生思维。“时间精确到秒,行动必须‘提前量’。”他坦言,曾被紧急集合的哨声逼到“边系鞋带边冲出门”。但高压环境锻造出超强执行力:“如今接到任务,第一反应不是‘能不能做’,而是‘怎么做到最好’。”
更深刻的改变来自价值观的冲击。他曾深信“埋头苦干自然会被看见”,却在军营中领悟“狼群需要头狼”的生存法则。“要敢于表现,让能力被认可。”这种转变让他脱颖而出:集训期间,他凭借扎实的指挥技能和背记能力,以全旅第三的成绩考入陆军步兵学院。
而后的福建沿海驻训,汪宇豪只能终日与烈日和荒芜打交道,没有阴凉地或电风扇,只能在不时吹来的咸咸海风里获得片刻的慰藉。汪宇豪特别提到,最难忘的是连续两次四百米障碍跑:“第二次起步时手脚发软,跑完肺像炸了一样。” 支撑他的是“别人行,我也行”的执念,以“深呼吸调整”的自我克制。这种“逼自己一把”的韧劲,成为他突破困境的利器。
正是在这样一个艰苦的环境,汪宇豪迎来了一次新的挑战——杜苏芮作为2023年的第10号台风,风速最高可达每小时250公里,所过之处狂风暴雨夹杂冰雹肆虐,洪水肆意泛滥。汪宇豪作为人民子弟兵,在所在单位接到当地市政府救援请求后,他义无反顾地前往抗击台风保卫人民的战场上,清理障碍物,帮助受灾群众转移物资,迅速组织空地上居民前往安全位置,给各种公共设施加固,尽量减少损失。水火无情,人间有情,这次抗台行动已成为汪宇豪军旅生涯中宝贵的记忆,展现了中华民族新时代军人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笔杆融枪杆:军旅答卷
“今年7月我将从学校毕业,重新回到基层,希望用所学为部队做出贡献。”汪宇豪在陆军步兵学院就读期间,不仅专注于专业学习和军事训练,还积极投身新闻报道工作,多次发表文章刊登作品。这是他将笔杆与枪杆融合的生动体现,实现了从军事技能到文字创作能力的全面发展,成为一名文武双全的新时代军人。
谈及军旅生涯的“得”与“失”,他坦然道:“‘得’是信仰更坚定,成了真正的男子汉;‘失’是错过了同龄人的多彩生活,很多朋友渐行渐远。”但无悔的选择背后,是更深沉的担当:“如果重来一次,我依然会穿上这身军装。”
总结:
从国际学院“打算盘”到野战部队“扛钢枪”,汪宇豪用笔杆子书写初心,用枪杆子熔铸忠诚。当月光掠过岗哨,日光晕过界碑,汪宇豪们的选择或许沉默,却掷地有声:青春的选择从无标准答案,但以家国为坐标的征程,必能抵达最壮阔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