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月2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全校上下引发热烈反响。学校党委以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组织召开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邀请各层级、各部门、各学院的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共聚一堂,通过专题辅导报告、专家研究阐释、师生交流心得等多种方式,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的新论断新观点新要求,不断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向深入,推动主题教育进一步走深走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高校是国际传播重要主体,我校作为财经类高校的第一方阵,应从国家战略发展格局的高度来深刻认识建设高校形象和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对扩大国际影响力和增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意识到在国际化办学工作中必须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结合江财的优势、特色,努力将中国思想、中国精神、中国文化更好地传播出去。作为江财国际化办学工作队伍的一员,我感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显著提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当前国际舆论场的博弈交锋,很大程度上是话语之争、叙事之争,特别是面对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更加凸显了话语和叙事的重要性。
为加强高校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我认为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完善工作体系。在实现江财梦的新征程上,我们可以以“创建百年名校,传播中国高校声音”为己任,构建国际传播工作矩阵和平台,原创江财对外传播内容,整合跨界传播资源,从平台和品牌两大维度塑造江财国内外形象。当然,在工作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总书记指出的“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我们要让每一位出国境交流、访学师生都成为“民间大使”,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江财声音。同时发挥孔子学院国际中文教育品牌作用,加强中外人文交流,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与世界各国人民分享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其次是创新国际传播方式,实现精准传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在进行国际传播时,需充分考虑不同受众的接收习惯,利用大数据、VR等先进技术,深入研究分析海外受众的特点,实现对内容的精准定位和传播。
再次是推进国际交流,扩大对外合作。一流学科建设的五大改革任务之一就是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加强国际协同创新,可以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我校在办学工作中可与海外高校、企业、媒体平台、智库和各类国际组织进行更为广泛的交流,传播学校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办学理念、文化风貌等信息,从而更好塑造百年江财的海外形象。通过师资队伍“引进来”“走出去”,教师的科研国际合作,举办例如“规制与竞争政策”等高水平国际会议的方式,积极参与全球高等教育的竞争与合作,努力讲述中国高等教育的故事,发出更多的江财好声音。
最后,加强复合型多元人才队伍建设,为国际话语权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话语权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总书记指出,“要提高科学化专业化水平,加强能力建设”。我们要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催生具有国际学术话语权的领军人物。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聚焦优势学科、聚焦国别区域研究,逐渐在国际相关领域拥有重要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国际话语权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竞争”。依托我校获批的国家组织后备人才培养计划、高校国际组织师资培养试点院校资格,做好国际组织后备人才的培养,通过参与国际组织和机构,努力为国际组织输送高级人才,增加制度性话语权。(文/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刘小兵 编辑/曾药坤 审核/一审 姜莹 二审 赵旻 终审 李大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