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校园文学杂志社主办、中国校园文学官方网站协办的“新时代ㆍ中国故事”主题征文活动圆满落幕。我校第九届“映山红”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王志铮凭借《石榴花开,籽籽同心》作品获成人组三等奖。
《中国校园文学》发起“新时代ㆍ中国故事”主题征文活动,旨在以文学作品记录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弘气象,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石榴花开,籽籽同心》以新疆支教故事为背景,记录作者在支教过程的所见所闻所感,反映了一名青年志愿者、一位支教老师心路历程,展现了我校研支团志愿者与服务地学生的深厚情感。该稿件已全文刊发于《中国校园文学》2022年6月青春号。(图文/王志铮 编辑/徐淑婷 审核/姜莹 赵旻 李大晖)
【延展阅读】
石榴花开籽籽同心
去年毕业季,身边人都忙着求职考研时,我们一行人逆着人海奔向那几千公里外的远方——新疆。那个暑假,20岁出头的我背着黑色双肩包,拉着棕色行李箱,满怀希冀与梦想,踏上了支教之路。从此,叶城县这个西部边陲小县便与我的生命融为一体,支教生活的点点滴滴,也注定要成为我一生难忘的回忆。
从学生到教师,从东部到西部,这不仅是一种角色的转换,一个地点的跨越,更是一种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人生体验。长路漫漫,行者无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深知支教不是一次游山玩水,不是一次基层“镀金”,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是付出,是奉献,更是中国教育扶贫接力棒的传递。
初遇:看天地辽阔感人心淳朴
自己也是大山里走出的孩子,上大学前几乎从未走出过求学的小县城,更别提在远及几千公里之地工作生活。新疆对绝大多数平凡的你我来说,应该都是神秘陌生却充满未知魅力的地方,因此我的心中一直有一个新疆梦,渴望拥有一次西域之行。正如一位82级校友对我说的那样:新疆是一生必去的地方。
花费将近二十小时,辗转两架飞机,我终于来到了喀什。一到机场便被当地志愿者热情地接走了,接我们的车跑了许久,车窗外好似另一个世界。也正像人们常说的:“不到新疆,不知祖国之大。”放眼望去,我直观的感受是地大、树直、人美,这片土地辽阔到一眼望不到尽头,这里的白杨挺得高高的、叶子直直的。
到了培训地点后便与其他西部计划志愿者一起参加培训,也正是因为有来自五湖四海,一颗又一颗服务基层,建设西部的心,我们的旅程并不算孤独,而是充满了力量,好像随时都为西部事业准备着。同寝室的志愿者有来自新疆巴楚的,热情地为我们介绍当地的风俗民情;有来自山东威海、山东菏泽的,一起给我们讲沿海的无限美景;有贵州铜仁的,教给我们最正宗的当地方言。
当地的新疆朋友们也十分好客。我学的第一句维吾尔语就是“阿达西(朋友)”,在这里你不用担心语言不通,只要一句“阿达西”,大家都会很乐于帮助你。
相交:知为师不易晓任务艰巨
在服务地,我担任了语文教师,踏入教室,孩子们看见这样一个年轻的大哥哥,很开心。看他们脸上泛出的热情,我以为,他们对学语文都是充满了兴趣的,并暗暗下定决心把他们教好。但经过调研且向当地资深教师询问了学生的情况后,我才得知这些孩子有的学语文才第三年,最多的也就学了六年,水平参差不齐。他们对语文的兴趣也并不浓烈,在许多时候,都是习惯于用当地语言进行交流,而不是用在他们看来难学的普通话。考试时,试卷上都是胡乱写一通,全班选择题的正确率甚至经常性低于25%。我想,我应该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
作为一名新老师,我不打无准备之仗。我常常去听公开课,学习每个老师的讲课风格,观察学生的课堂反馈,体味不同的教学方法。那些时刻,我觉得教学也不过如此。
第一堂课,我没有讲课本内容,而是提出了三个问题,什么是语文?为什么要学语文?怎么样学好语文?孩子们的回答很好,在那些答案中,我看见清澈眼瞳中闪烁着求知的渴望。
可现实却给了我沉重的打击,期中考试两个班成绩很不理想,看着电子表格上的成绩,我不敢相信自己眼睛,我发了疯似的翻看每一张试卷、每一道题目,却发现这是事实。心情瞬间跌到了谷底,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并且质疑自己适不适合教书。
深知怀疑解决不了问题,我想去找到原因,寻求办法。我把学生每一小题得分都输入到电子表格中,利用大学期间学的统计学知识,使用统计学软件,对学生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我发现,经常不按时交作业的学生考试成绩都不太理想,平时背诵默写不理想的学生不止默写得分低,写作得分也低。对试卷数据进行分析后,我发现成语使用和病句改错是孩子们的两大难点,默写题几乎拿不到分,作文偏题严重。更具体地掌握了孩子们的情况后,我的心里有底了。
而后的教学中,我调整了讲课重点,孩子们的测试成绩也逐渐好了起来。
深入:悟教之初心行吾之使命
身为一名党员,我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语文是一门充满着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学科,如果一个语文老师只教课本内容,也许我们会认为这个老师合格,但绝不会认为他优秀。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语文学习的意义应当在课本外,在生活中,在实践中。还记得第一堂课讲的是《沁园春·长沙》,讲课中我喜欢给他们讲青年毛泽东的故事,讲那个年代青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故事,讲那些坚定理想信念的青年革命者的故事。
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的主题是青春,革命者的青春,其实也是我们的青春。讲课过程中我经常讲到《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每每这时,我总能想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故事,脑海中总能浮现出剧中陈独秀之子陈延年、陈乔年牺牲时的场景,我还记得他们那时脸上的表情,那是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坚定信仰的表情。我鼓励孩子们去看看这类电视剧,多了解些革命历史。
经常有学生问起我,老师,江西有什么著名的地方吗?我说,江西有井冈山,有八一广场,江西每一个地方都是红色的,那是共产党人血的颜色。
我们也多次去过当地的叶城烈士陵园扫墓,了解了1962年10月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的故事,其中有用自己身体将爆破筒送入敌人碉堡的王忠殿,有为了保护战友而牺牲的司马义·买买提,有舍身用肉体排雷的罗光燮,他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我。
渐渐地,我明白了,支教的意义不只在于带来知识的多少,更在于能多大程度地改变他们的一些观念。有了这些觉悟后,我深知:我应尽最大的努力让孩子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心生对知识更多的渴望。知识固然重要,但对外面世界的憧憬和坚韧不拔的追求精神,远大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才是一个人前进的精神之源。
期待:望青衿践远待石榴花开
春节时,短暂离开支教地,意外收到许多孩子的关心。
“老师,你咋不跟我们道个别就走啊?”
“怕哭啊。”
“老师,你还会回来吗?”
“会的,一定会的!”
几乎每个保存着联系方式的孩子都询问了这两个问题,我也一遍遍地安慰。后来这两个问题渐渐地演变成了“老师,您什么时候回来啊”,被询问的次数也随着开学时间的靠近而不断增加。
支教过程中类似的“小确幸”还有许多,有生日时孩子们送的小礼物,有劳动课里我带头拔除绿化带杂草时那一句句“老师,您休息一下吧!”还有顶撞老师后畏手畏脚走进办公室来说出的那一声道歉……最初是感动,现在却是担忧,感动愈多,忧思愈重。是啊,我还会回来,但我很难一直陪伴他们成长,相聚总预示着别离,我们总会有离别的一天。曾经就有孩子在周记中写道未来与我分别时的不舍,那时便有了隐隐担忧。渐渐地,我明白了“用一年不长的时光,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的意义,难忘的是故事,更是那师生情。
春节后,回到支教地,再一次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活。第一课在黑板上写下“青衿之志,履践致远”八个字,讲出我对孩子们的期盼。孩子们学普通话的时间并不久,需要逐字逐句慢慢解释。
“先来说‘青衿之志’,青衿之志的意思其实有点难的,青衿指的是青色交领的长衫,隋唐两宋学子的制服就是青衿,因此可以指代学子,那么青衿之志指的就是学子的志向。再看看“履践致远”,履,足所依也,其实就是鞋子。践,组词可以叫践行,其实就是走路、实践的意思,那么履践合在一起就是脚踏实地走路,致远即到达远方,所以结合起来就是脚踏实地才能走得更远。你们现在就是青衿,这句话就是告诉你们要心怀远大志向,脚踏实地走下去。”
青衿践远是对孩子们说的,其实也是对自己说的。
又一次走上街道,看见“各民族像石榴子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标语,想到了学生们,他们都是少数民族,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仿佛看见了那红彤彤一粒粒紧紧环绕抱着的石榴籽。
有时间一定要去看看当地的石榴园,听说石榴花开时很美,我猜那大概是孩子们笑着的模样吧。(审核/一审 姜莹 二审 赵旻 终审 李大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