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西财经大学新闻网! 显示时间
    • 新闻网:727058217@qq.com

      新媒体:jcxinmeiti@126.com

江财要闻

首页>>江财要闻>>江财新闻>>新闻列表

【线上教学案例】写作与沟通

 【编者按】疫情突发,全校师生迅速反映,立即应对,为保障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到“停课不停学”,从3月21日起,学校暂停线下课堂教学,实施线上教学。通过学校周密安排、积极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做好线上教学实施的方案,准备线上作业内容,线上讨论话题,提前告知学生线上教学内容和平台信息,搜集相关资料,做好线上教学的各项准备工作,充分发挥线上教学特色,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实质等效。为展示教学成果,现官网将线上教学特色课程予以展示。

  “写作与沟通”教学心得分享

  人文学院  黄海燕

  如果不是疫情,我的每一节课都安排在线下。自然也就很难拿出像模像样的线上历史数据。下面几点看法是我在“写作与沟通”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供大家批评指正。

  第一,课要上好,关键在老师有没有料,用不用心;而不在有没有使用各类教学概念、模式标签和技术手段。

  首先,如果老师不能集中精力阅读和思考,就难以确保课程的高阶性。因此,金课建设的关键在保证老师有足够的时间深阅读、精阅读。科学评估教师的专业学习时长,比组织老师参与各种教学培训更具有基础意义,不能舍本逐末。

  其次,高阶性的内容有了,老师必须自觉结合课程特性和学情设计课程。比如,课程如何导入,选择什么案例,案例之间如何衔接,如何在其中植入思政元素,如何确保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及考核办法能与学情相匹配……教师和课程是需要磨合的,我们应该允许老师有试错的时间和机会。没有哪个老师一上来就是成熟的好老师,多上几轮,多跟学生交流,倾听他们的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就能把课上得更好。

  第三,除了琢磨课怎么上,老师的用心还应该体现在愿不愿意拿出大量的课外时间来跟学生互动。“写作与沟通”设置了三次自学课。这三次课,分别对应课程内容的三个阶段。我要求学生必须到堂自学。到堂自学可以防止刷课,同学之间还可以相互监督。学习过程中,我会下组巡视,解答一些个体性困惑。每一次自学结束后,我都会在学习通作业区设置一项任务。该任务要求学生整理、上传这个阶段学习的体会和困惑。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一是尽力确保学生自学的纯度和效度,二是动态把握学情,知晓他们心中的学习难点,从而帮助我对教学内容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整,实现精准施教。这项工作是非常费时的,我不仅要认真阅读每一份学习报告,提炼学生普遍反映的难点,还要一对一完成可能长达数百字的回信。我的认知是:你用心,才能换来学生的用心。所谓“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左图为“写作与沟通”212学期截止于3月24日的作业布置情况,右图为教师对学生提交的“第一阶段知识点学习收获及困惑”的评语】

  第二,并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线上教学,也不是一门课程的所有知识点都适合线上教学。疫情期间全面化的线上教学,更多是迫不得已。

  首先,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做区分,把适合线上的交给线上,把必须线下的还给线下。线上教学更多能解决的是一对多的问题,亦有助教学的低成本运作。但线上教学更多适用于一般的低阶性知识和简单的技术性操作的内容输出,不适用于高阶性、复杂性信息的传授。“写作与沟通”课程组将写作与沟通知识域中的主要问题凝练为32个知识点,通过立体化教材(附慕课二维码)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如前所述,我没有在课堂上具体去复述这些知识点,而是分了三个阶段交由学生自学。我通过学生反馈的学习报告梳理出教学的重难点,再结合案例进行串讲,确保学生能够掌握知识点,并将知识理解转化为技巧运用。此外,提升作品质量的关键在“一对一”的面批。反复磨稿、公开圈评、示范修改有助改变传统写作教学讲多写少、虽写不改、虽改不悟的情况。这种形态的教学如果放到线上来进行,效果会大打折扣。

  【上图为主讲教师正在一对一批改小组作品初稿】

  其次,不能过于倚重翻转课堂。现实地说,如果每门课都搞翻转课堂,学生超负荷运转的结果必然是很多课都难以投入精力认真学。这样一来,翻转课堂就很容易异化为划水课堂。易言之,大学生增负的方式更多不能依靠拉长学习时长来解决,不能过于压榨学生的课外时间,而必须思考如何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增加单位时间内的学习强度和难度来达成。具体到“写作与沟通”这门课上,由于写作与沟通能力是一种累积性能力,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基础,有选择性的详学、略学和跳学。那么,如何来监控学生自我确定的详学、略学和跳学是准确的呢?慕课的练习题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性的坐标。

  【左图为学生正在课堂内开展小组自学;右图为学生分组学习,参与重难点串讲课的案例分析和讨论】

  第三,要对线上教学数据保持必要的怀疑,坚持用行动来印证效果,以务实的教学态度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线上教学的效果分析由于采用数据形式,看上去更为精准。但我时常对这种数据化的效果保持一定的怀疑。一方面,付费代刷课的新闻并不是某个学校、某个专业的孤例。这就会带来看似在线数据很美,实则学生根本没学的情况。另一方面,数据很难全面反映丰富多元的个体学情。我们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课程中的成长,去切实了解他们的情感和学习体会。

  比在线数据更能直观反映教学效果的是,学生课后是否愿意和老师保持高频的互动;是否会在结课后依然找到老师帮助解决写作中的困惑;写作与沟通能力,通过我们的教学,是不是真的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了辐射作用和杠杆作用。这就涉及到我们要放下短期的教育功利心,用平常心和深耕精神去做长期效果的观测。

  第四,线下教学更易快速、动态识别教学效果,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凭借观察灵活调整教学节奏和重点。

  一个不及时观察教学反馈的老师是不合格的。在每一次课堂的互动中,我都会仔细观察学生的情绪反应和投入状态。这当然要求老师对教授的知识非常熟悉,否则注意力就难以分配给教学观察。但是,如果教学转入线上,我就很难整体性观测到全班同学的学习状态,教学的反馈信息必然丢失严重。客观来说,这对教师准确、灵活调整教学节奏和重点,是非常不利的。所以,以下仅以线下教学观察的情况为例。

  例如,在讲到选题及其与文献综述的关系时,我能察觉到学生很渴望了解文献综述这个完全陌生的知识(文献综述是前大学阶段没有接触过的写作形态),但又害怕难以掌握。于是,我抛出一个悬念:当你看到“近朱者赤”这四个字时,会想到什么?如果让你结合所想撰写一篇文章,你会写什么呢?

  这个时候,部分学生提出了“近朱者未必赤”的观点。一番讨论与争论之后,我先是肯定大家的参与。其次,我再提出大学的写作思维训练不能止步于“赤还是未必赤”,而是要做到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时候,我再抛出一位教育学者的论文,让学生意识到学者是如何结合文献的梳理提出新问题的。“近朱者赤的健康代价”这个问题,无疑比讨论“近朱者赤还是未必赤”更具有价值,也更有创新性。这就创造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其感受到提出好问题的重要性、文献综述的必要性,以及学术研究的魅力,从而坚定他们学好结构化处理文献这项技能的信心。

  【上图为“第二阶段重难点串讲”的课件截图】

  第五,要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通过流程化的学习管理使学生拥有属于专属学习档案,增强课业获得感。

  尽管我主张在教学资源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宜过于倚重线上教学;但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辅助作用,实现流程化的管理,是十分有助增强学生的课业获得感的。课程结束时,学生通过学习通平台便可以回顾自己每一次的学习报告,历次的作品修改痕迹,从而看到自己一个学期来的成长足迹。

  “写作与沟通”在开课第一周便组织了前测。前测有助于给分组学习、朋辈互助提供参考,便于老师掌握学情,也有助于学生对比自己的学习起点和一个学期结束后的学习结果。当学生再回顾自己的前测试卷时,如果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意识到五个维度的测试现在的自己可以做的更好,便是最能体会到的获得感了。有同学跟我私信说:“老师,上了一学期您的课,再回头看自己的前测试卷,感到既羞愧又开心。羞愧是因为自己的基础竟然这么差,开心的是再让我做一遍这五道题,我一定会做得好很多很多。”

  最后,教学,没有捷径可走。付出一片心,也许未必能收获一片林;但我们必须坚持,因为我们是老师,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除此,作为老师,我们还应该有“待到山花浪漫时,我在丛中笑”的淡然与坦然。

​ (编辑/舒佳珠  审核/姜莹  赵旻  李大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