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西财经大学新闻网! 显示时间
    • 新闻网:727058217@qq.com

      新媒体:jcxinmeiti@126.com

江财要闻

首页>>江财要闻>>江财新闻>>新闻列表

我校举办第四届赣江金融高端论坛

  11月2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贸经济》杂志社和我校共同主办的第四届赣江金融高端论坛成功举办。校长邓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副校长袁红林主持开幕式。

  本次论坛以“中国金融:如何于变局中开新局”为主题,分为主论坛和《财贸经济》征文研讨会分论坛。主论坛包括“科技金融与监管创新:如何构建适应新经济的金融生态”、“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两场主旨演讲以及“二O三五远景目标与中国经济发展”、“金融创新与监管”两场圆桌对话。出席论坛的校外特邀嘉宾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一级教授吴晓求,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庄毓敏教授,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夏杰长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瞿强教授,青年、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何青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马勇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孔东民教授,《经济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倪红福副研究员,《财贸经济》编辑部副主任王振霞副研究员,《经济学动态》编辑部编辑刘洪愧副研究员,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经智库》编辑李雪慧助理研究员。我校金融学院院长桂荷发教授、胡援成教授,《当代财经》编辑部主任王俊杰副教授、蒋崇辉教授、赖少杰博士作为校内特邀嘉宾参加了此次论坛。

  邓辉代表学校向与会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吴晓求教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长期以来给予的鼎力支持和真诚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本届论坛将就中国金融如何开新局,如何助力“十四五”规划目标和二O三五远景目标实现等问题进行深入地交流。“十四五”时期是江财冲击“双一流”建设高校和“百年名校”的关键期,邓辉希望在座的领导专家继续给予帮助和支持,助力学校金融学科向全国高水平行列迈进,使现代金融研究院真正成为金融学科集聚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最后,邓辉希望大家充分利用论坛这一平台,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启迪,集思广益,碰撞出新的理念、新的观点和新的思路。


  吴晓求指出,论坛至今已经举办了四届,四年来大家的努力已初见成效,论坛应该长期持续地办下去,使之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一流学术品牌。吴晓求表示,中国人民大学与江西财经大学合作共建高水平的现代金融研究院是江西省人民政府签署的省校合作的重要内容,论坛的召开也是落实省校合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吴晓求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优秀年轻教师参与其中,共同推动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科的研究水平更上一层楼。

  随后,吴晓求发表“科技金融与监管创新:如何构建适应新经济的金融生态”的主旨演讲。

  吴晓求认为金融功能、金融效率、金融创新与监管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地思考和研究。他提出当前金融功能在悄然发生变化,金融业态呈现多元化,这一变化的动力来自于金融脱媒。金融必须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他认为金融的效率很重要,“科技+金融”不会改变金融的本质,但它可以提高金融的效率。金融效率的一个表现是跨越时空限制的便捷支付,另一个表现是让更多的人、更多企业获得与其信用相匹配的金融服务。吴晓求指出,有别于传统金融风险,新的金融业态需要监管的创新和风险的管控。如果监管严重滞后,市场化的金融脱媒及其对金融的重构会带来新的巨大的不确定性,这个不确定性是由于监管没有跟上创新的步伐,因此必须深入研究新的金融业态的特征,尤其是它们的风险起源以及风险的拐点。

  夏杰长发表主题为“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的主旨演讲。演讲主要内容有“十四五”期间中国有望迈入“数字服务时代”、在数字服务时代面临的新挑战、数字化转型如何赋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不能忽略人文关怀。夏杰长经过论证发现,“十三五”时期我国已进入服务经济进代,随着5G、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突破,数字服务时代正在来临,共享经济、网络直播等数字服务新业态层出不穷,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势不可挡。由于数字鸿沟与数字陷阱可能进一步扩大,数字服务时代也可能带来贫富差距扩大、弱势群体保护等发展难题。

  主旨演讲结束后,进入圆桌对话环节。第一场圆桌对话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瞿强教授主持,对话嘉宾围绕“二O三五远景目标与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开展研讨庄毓敏教授认为,金融集聚促进产学研融合,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资源配置紧密结合,有助于科技创新。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战,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办大事的优势,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另一方面要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倪红福副研究员从全球价值链、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疫情、高质量的发展这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是高质量的创新驱动的工业化以及区域优势互补的新型城镇化,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这一新发展格局在理论上值得深入研究。马勇教授从四个方面分享了他的观点:一是经济增长是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是最大的普惠与和谐;二是持续的经济增长需要金融稳定,不发生金融危机是持续增长的基础;三是开放是技术、资本和人才“引进来”以及生产能力和影响能力“走出去”的前提和基础四是完善的制度不仅能巩固经济增长,而且能持续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鼓励创新。王振霞副研究员讨论了数字经济的发展与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她认为,ICT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对能源消耗有两个作用,一是直接效应,二是间接效应。未来需要关注的方向是间接能耗的识别和测算,数字经济碳排放能源消耗的影响有必要开展更深入的研究。胡援成教授认为,要加大科技等生产要素对实体经济的持续投入。在未来的经济增长中,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以及机制创新的投入。

  当天中午,现代金融研究院学术委员会2020年度会议召开。会议主要讨论了现代金融研究院一年来的工作进展以及未来的规划。本次学术会议的召开,进一步加深了中国人民大学和我校之间的合作,明确了现代金融研究院今后的工作方向和工作重点,现代金融研究未来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当天下午进入第二场圆桌论坛。论坛由桂荷发教授主持。嘉宾围绕“金融创新与监管”进行研讨。赵锡军教授认为,金融科技的核心问题在于监管层对其风险的判断及其风险处置能力。何青教授发表了有关金融科技助力人民币国际化的见解,并从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金融科技促进跨境人民币清算和结算、金融科技促进金融中心建设以及金融科技促进人民币资产发展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指出人民币在全球实现资产配置的能力在极大地上升。孔东民教授讨论了大型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监管与风险管控,他以蚂蚁小贷、网商银行等为案例分析了国家政策对普惠金融的影响,从历史和国际经验的借鉴中阐述了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关系刘洪愧副研究员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什么是真正的金融创新,它的标准是什么?”他认为,真正的金融创新要能代表未来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服务实体经济有利于社会发展与稳定。蒋崇辉教授解读了“蚂蚁金服”引发的争议,他认为金融监管要以识别金融创新为前提,有效识别才能有效监管普惠是金融创新的基本要求,能够实现普惠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赖少杰博士对比了传统金融模式和创新型金融模式的发展特点,分析了两种模式各自的优缺点,认为金融创新极大地降低了投资门槛,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

  随后,《财贸经济》征文研讨会分论坛举行。经过严格筛选,共三十篇论文入选。研讨会共设“金融科技”“公司金融”“货币政策与财税政策”“宏观经济”“金融机构与风险管理”五个分会场,参会作者宣讲论文并且互相进行点评,来自全国高校近五十位论文作者以及本校教师、博硕士参加了研讨会。各分会场学术气氛浓厚,学术观点的交流与碰撞非常热烈。

  最后,吴晓求作大会总结发言。吴晓求认为,中国金融应该是善的金融,金融的创新和金融工具的设计必须是善意的,不能是恶意的。金融本质是解决人们的问题,而不是诱导人们走向深渊。金融要帮助人们在困难的时候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帮助他们发展,而不是来设立种种的陷阱,这种恶的金融是我们需要抛弃的。他强调,对新的金融业态来说,构建与它的风险相匹配的风险内控体系是当前面临最重要的任务。同等重要的是,必须要强化监管创新,制定一个和金融业态相匹配的外部监管准则,这两者的叠加就能推动金融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无论是内控还是外部监管都要让金融成为一种善的金融,要把恶意诱导通过制度和机制过滤掉,金融才能健康地发展。中国的金融要为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和二O三五远景目标做出相应的贡献。

  作为第四届赣江金融高端论坛的一项创新,11月21日晚,金融学院还举办了“权威期刊关注的热点问题”学术沙龙,邀请了《经济研究》《财贸经济》《经济学动态》《当代财经》《财经智库》等期刊主编或编辑出席。学术沙龙由学院副院长肖峻教授主持。现场气氛非常热烈,会场座无虚席,特邀嘉宾们讲解了各自期刊当前关注的热点、选题要点以及审稿流程等,并与部分老师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金融学院  肖峻  陈颖  图/李军  编辑/姜莹  耿一博  审核/阮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