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3 08:22:19
来源:融媒体投稿系统
10月17日至19日,由中国金融工程学年会理事会和江西财经大学联合主办,金融学院承办的第二十四届中国金融工程学年会在南昌顺利召开。
本届年会以“金融工程赋能产业转型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设置了包括主旨演讲、县域金融工程圆桌论坛、期刊主编论坛、平行学术论坛以及企业参观调研等在内的多个环节。广西财经学院校长范祚军,江西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袁红林,中国金融工程学年会秘书长、武汉大学教授叶永刚,青海大学副校长张爱儒,山东财经大学副校长彭红枫,浙江南华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北新,国泰海通宏观联席首席分析师汪浩出席论坛。来自国内外12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及金融机构的专家学者和学生共300余人参加年会。
袁红林代表学校向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介绍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以及在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等方面开辟发展新空间的举措。他指出,学校正立足前沿、深耕实践,致力于将学术能量转化为改革动能,为金融强国建设贡献兼具科技力度与人文温度的“江财方案”。本届年会聚焦金融科技、衍生品创新与风险管理等关键领域,与会专家积极碰撞思想、集思广益,为深化中国金融工程学科建设、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叶永刚回顾了中国金融工程学科发展历程,强调学科始终围绕“钱从哪里来、钱往哪里去、风险如何控”三大核心,推动风险可控的金融创新。他表示,本届年会设置的“保险+期货”、县域金融工程及数字化治理等议题,生动展现了金融工程学科在推动乡村振兴与前沿技术融合中的实践价值。
在主旨演讲环节,范祚军围绕外部冲击下人民币最优汇率制度的弹性选择进行主旨演讲,讨论在复杂外部环境下的政策取舍与应对框架;张爱儒提出产业生态化路径、生态价值金融化转化与生态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思路,助力国家生态文明与区域高质量发展;彭红枫以金融创新的实体经济效应为主题,剖析创新工具对产业投资、风险分担与效率提升的传导机制;张培提出应以数智技术推动宏观金融工程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李北新系统阐述“保险+期货”在服务实体经济中的实践,分析了期权思想在风险对冲、价格发现与产业链稳定中的机制设计与应用场景;汪浩围绕全球变局与产业创新双轮驱动下的中国经济与投资机遇分享见解,强调产业升级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的重要性。
在县域金融工程圆桌论坛环节,吉安市安福县常务副县长戴智堂、萍乡市安源区副区长周平庭、九江市专家联谊会名誉会长宋志龙、九江学院李拔豪、武汉大学宋凌峰等围绕政府性融资担保的“准公共”定位、地方实践案例、“政府——金融机构——科研机构”三角协同、供应链金融与数字乡村金融系统等议题展开交流,提出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提升普惠覆盖面与政策传导效率的建议。
年会同步设置了期刊主编论坛和8个平行论坛。期刊主编论坛邀请了《经济评论》《当代财经》《农村金融研究》《金融监管研究》和CFRI等期刊编辑部代表介绍办刊方向与投稿规范,围绕选题标准、数据合规、政策启示及文章可读性等关键问题展开分享。平行论坛涵盖金融政策与银行风险、宏观金融、ESG与绿色金融、公司金融、数字金融与科技金融、金融市场、金融风险管理及资产定价等方向,与会学者结合中国实践案例进行了深入研讨。
本届年会成功汇聚了国内金融工程领域的核心力量,通过深度研讨与智慧碰撞,不仅为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赋能产业转型擘画了新蓝图、探索了新路径,更为中国金融工程学科的深化与政策实践注入了澎湃动能。本次大会所形成的丰硕成果与远见卓识,将为扎实推进金融强国建设贡献坚实的智慧与力量。(文/骆莲冰 李储辰 胡家颖 图/金融学院 编辑/陈燕 审核/一审 姜莹 二审 赵旻 终审 成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