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着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当前,宏观经济治理范式正进入宏微观结合与大数据智能决策新阶段,面临多源异构数据融合难度高、决策科学性与时效性要求提升等挑战。鉴于此,江西财经大学全力推进中国宏观经济监测预测与政策评估分析平台(以下简称“中国宏观经济分析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一、平台五大特点
该平台融合学校多学科力量与前沿技术,致力于构建智能化决策支持体系,为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支撑。该平台具备以下五大特色:
使命担当,服务国家宏观经济治理
平台坚持以服务国家宏观经济治理为核心使命,深入剖析“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统筹发展和安全”等理念内涵,构建覆盖监测预测、政策评估、政策仿真与决策支持的全链条分析体系。“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互依托、辩证统一。平台注重利用经济统计测度前沿理论,抽取“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关键特征;注重宏微观结合,构建混频监测预测系统,助力经济动态的及时感知;重视非结构化文本数据的挖掘,通过文本动态主题模型、知识图谱等工具,促进政府与市场主体开展信息的高效反馈;平台化部署DSGE工具,便利政策仿真的开展。聚焦服务宏观经济治理是本平台的核心战略定位,是深入开展平台后续建设的根本性要求。
学科交叉,推进关键治理问题攻关
整合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及设计学等多学科资源,平台构建了面向复杂经济系统分析的交叉研究范式。在“有为政府”研究维度,建立覆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贸易政策及可持续发展政策等政策分析模块,通过构建政策传导机制模型和效应评估框架,实现对各类政策组合的多情景、可计算、可验证的量化分析。在“有效市场”研究维度,构建生产、消费、流通、交换四大环节的监测指标体系,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及时捕捉宏观指标的结构性变化和效率特征。在可视化维度,创新科学信息的艺术化表达方式,设计了严谨雅致的前端页面。这种多学科交叉研究体系为平台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数智融合,驱动宏观分析全流程创新
平台以前沿信息技术重构宏观经济分析的全流程,构建了集智能感知、认知理解、决策推理于一体的新一代经济分析基础设施。在数据采集层面,平台部署的分布式智能数据抓取系统能够实时自动获取指定宏观经济信息,每日定期处理海量文本数据,并通过多模态信息融合技术实现经济信号的自动识别与提取。在知识构建层面,平台运用知识图谱技术构建了超大规模宏观经济知识库,实现了对经济概念的有效定义和经济关系的深度关联。在分析推理层面,平台创新性地将大语言模型与经济预测模型相结合,构建了具备经济逻辑理解能力的智能分析系统,显著提升了经济态势研判的及时性和政策建议的科学性。全流程推进数智融合,促进学术创新与平台建设深度融合。
时空对齐,融合高分辨率宏观经济数据
开展数据治理方法创新,积极打造可靠宏观经济数据资源体系。实验室前身为服务财政部的财政大数据分析中心,自2015年成立伊始一直致力于文本数据抓取,积累了海量的财经新闻文本数据、财经微博数据、政策文本数据、政府预决算数据等原始数据资源。平台通过事件抽取、时空对齐,利用最新的数据融合、数据同化、混频处理等方法,有效整合传统经济统计数据、新型互联网数据、卫星灯光遥感数据(日度栅格)等多源异构数据资源,获得高时空分辨率宏观经济数据集。平台通过打造“ODS层-DW层-DA层”三层结构,推进数据中台建设,为提升宏观经济监测的时效性和精准性提供坚实数据底座。
自主研发,保障框架可信算法可控
平台坚持技术自主创新,从系统架构设计、核心算法研发到关键技术实现,全部采用自主可控的技术路线。在平台架构层面,创新性地提出了“数据、知识、决策”三层架构设计,实现了宏观经济分析从数据管理到智能决策的全链条覆盖。在算法层面,自主研发了宏观经济预测模型、政策效应评估算法、经济知识推理引擎等核心模块组件,形成了完整的技术体系。坚持自主开发有利于促进框架可信算法可控的原创知识体系的构建,有利于促进多学科理论方法的底层交叉融合,方便学校在服务国家部委相关需求时提供个性化定制分析。
二、平台三个创新价值
平台遵循经济分析的逻辑规律,将“问题发现-趋势预判-原因分析-政策建议”的框架有机融入各个模块内容,为宏观经济治理提供全链条、智能化的决策支持。现从以下三个维度展现平台的创新价值:
方法论:构建完整分析闭环
平台以系统性思维重构分析流程:“监测预测”模块通过高频(日度)数据捕捉经济运行动态,实现早期问题识别;“经济感受”模块借助文本分析技术量化市场预期,完成趋势动向研判;“政策评估”模块运用政策传导机制,准确溯源归因;“专题研究”模块聚焦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智能助手”依托知识图谱实现智能检索与推理,“数据一览”则主要展示数据底座信息,提供平台分析的可信依据。六大模块相互协同,形成从监测预警到政策建议的完整分析闭环。
问题导向:服务重大战略需求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新型高端智库建设。围绕“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有机协同,平台着力破解学校服务部委工作时遇到的主要问题,开展常态化数据集成和模型内置工作。针对时事热点问题,平台开发了一键生成专报功能,将动态数据及时转化为决策参考,提升应急响应能力;针对长期疑难杂症,依托学校在财经领域的学科优势,平台已集成关税专题和可持续发展专题等内容,方便用户通过专题模块开展多情景政策仿真,为相关政策决议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量化依据。
应用拓展:支撑五大政策领域
目前,平台的分析框架已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贸易政策、可持续发展政策等领域开展应用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宏观审慎政策分析能力。这些政策模块既相对独立又有机统一,共同构筑起服务宏观经济治理的完整工具箱。后续我们将通过系列报道,详细展示各政策模块如何将理论创新转化为治理实效。
平台建设源于“经济系统数字孪生”的前瞻构思,历经关键发展阶段。2024年5月,江西财经大学与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签署“合作备忘录”。中国宏观经济分析平台的开发是深入实践合作备忘录的重要内容,经过一年多建设,该平台已基本落成。
江西财经大学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前瞻布局财经数据科学领域,有机整合多学科优势资源,重点建设财经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以“做有用的数智财经,服务国家宏观经济治理”为使命,以建设一流财经数据交叉学科为目标,通过研究财经数据科学基础理论和财经人工智能关键技术,成为建构“中国财经数据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平台,成为培养“财经数据科学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成为服务“国家宏观经济治理”的重要载体,成为完善科研体制机制、提升治理能力、释放科研活力、开展“集成与迭代财经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的试验田。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项目驱动的发展路径,胸怀“国之大者”,深耕“省之大计”,以服务国家宏观经济治理为根本遵循,通过推进中国宏观经济分析平台建设,持续开展技术创新和数据赋能,不断提升宏观经济治理的系统性、前瞻性和针对性,为实现发展与安全的有机统一、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力量。
(图文/财经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 审核/姜莹 赵旻 成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