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举国上下同心协力、众志成城,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阻击战,谱写了一曲共克时艰的“战疫”之歌。我校于3月4日在校内开展战“疫”主题征文活动,得到了全校师生的积极响应,截止3月底,共征集文章百余篇。校园网推出【抗"疫"心声】栏目,刊登优秀征文。
庚子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环伺,国难当前,民族大考。非常时刻,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并以各种方式紧张有序地投入到了这场抗击疫情的战役中。这次疫情,既是一场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大考,也是一个完善和提升国家治理水平的契机,更是一次全民体认家国情怀的生动课堂。
曾走过绿茵花溪,也踏过枯骨万里,辉煌于史、溢彩于今的五千年华夏文明,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品格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国情怀就如同一条柔韧的纽带,将每个人的成长与家国紧密相连,家国之情,密不可分。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再到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方志敏的“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汗青万卷,字里行间洋溢着满满的家国之情。家国情怀高扬对国家和家庭共同体的认同、关心、热爱、维护、奉献和担当,是中华民族精神演绎的主脉和内里呈现的核心精髓,是中华儿女灵魂深处家国一体的情感共识,是凝聚民族共同体的心理基础,也是爱国主义精神产生的伦理前提。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优秀精神品格的鼓舞和内聚,才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并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丰功伟业,中华民族也才能饱尝艰辛而不屈、历经磨难而不衰。总有人说中国人不太浪漫,其实他们的浪漫是家国情怀。
峥嵘岁月已远去,铮铮誓言易忘怀。在和平年代,当“烟火”取代“烽火”,当“古典义”的家国情怀逐渐退却为朦胧的生活背景,我们又该如何去寻找和体认“现代义”的家国情怀?中华民族是从艰难困苦中走过来的,自古多难必兴邦,灾难能摧残人,但也更会淬炼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节奏,生死安危的议题直逼眼前,但它何尝不是一种更现实的工作历练、更难得的学习机会、更富有意义的生活体验和更真切的生命教义呢?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舍小为大、舍家为国的感人事迹,中华民族精神里的家国情怀基因代码被满血激活,并得以充分展现。千千万万基层干部日夜坚守在防控一线,广大医护人员纷纷请战,写下申请书、决心书、请战书,舍小家为大家,主动提出坚守一线,不论生死,不计报酬,他们一起为百姓筑起一道道安全“防疫墙”。无论是舍小为大、舍家为国的“最美逆行人”,还是“宅在家里的平凡贡献者”;无论是紧急驰援、共克时艰的感人场景,还是志愿服务、捐钱相助的温暖善举;无论是对引发这场灾难性疫情病毒源头的追问,还是对人类欲望过于膨胀的反思;无论是对个别任性而为者的批评,抑或是对自我防护知识的科普和提醒,所有这些最鲜活的素材,都是家国情怀最有说服力的载体。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举国抗疫的坚定信心,也感受到了家国情怀的磅礴伟力。此次战“疫”不啻是给全民上了一堂生动的家国情怀教育课,并引发了全社会对饮食健康、人际交往、公共安全、国家和社会治理、生物大生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家国情怀,不光是一种宏大的英雄气概,更是一种温情般自我体认的生命自觉。家国情怀不是抽象的,它就在你我身边;家国情怀不是虚妄的,它就在此情此景。它不仅一直“思想在场”,而且也从未“物理缺席”。家国情怀也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担当。担当精神是家国情怀的强图示,是家国情怀的实践向度。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疫情无情,人间有爱,肩上有重担,心中有牵挂。因为热爱这片土地,所以眼中常含泪水;因为钟情于这个国度,所以甘愿肩负重任。疫情中,既看到了人类的渺小,也看到了每一个个体竭尽所能而展现的伟大,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一定能取得这场战役的最终胜利。
没有国的完整,哪来家的周全?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哪来家庭幸福美满?历史和现实证明,个人和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总是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家庭和个人才能好;同样,千家万户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和山一样的崇高;只有将个人命运同国家命运相连,人生的价值才能得到普遍确证和最大彰显。“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和平年代更加呼唤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奋斗者。每一个公民,尤其是青年大学生,应当认真上好这堂情景教学课,深刻体会这堂教育课的宝贵价值,赓续涵养家国情怀,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做到胸中有全局、脑中有方法、肩上有责任,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之中,汇聚起勇敢追梦的磅礴之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不断迈进。(文/马克思主义学院 朱格锋 编辑/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