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上午,由中宣部、中国记者协会举办的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活动在省行政中心会议厅举行。我校人文学院院长尹忠海教授、新传系实习督导熊鹰老师及19级新闻与传播硕士(MJC)参与此次活动。
巡讲活动中,来自新华社、河北省邢台广播电视台、吉林省吉林市广播电视台、江西广播电视台等10名优秀记者,讲述了他们一线采访的精彩故事,展现了新闻工作者奋发有为、坚守责任与使命的精神风貌。
报告会上,新华社记者武迪以“‘一带一路’心中的路”为题,讲述了自己在非洲拍摄主题纪录片所经历的故事,无数人的命运正在被“一带一路”所改变,她用影像见证“一带一路”这粒来自中国的种子,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的历程。她表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是我心中的梦,也是我脚下的路。”
河北省邢台广播电视台记者侯平讲述的是河北村民张运兴一家人与一面旗的故事:8年时间,2900多个清晨,当老张的儿子——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擎旗手将国旗升起之时,老两口也在自家院里升起一面五星红旗,并向迎风飘扬的国旗行注目礼。侯平说:“几年的追踪采访,在我心中也飘起一面旗,一个个鲜活的面孔组成温馨和谐的一家人。”
沈阳广播电视台记者张冲以“当我离开把爱留下”为题,为我们讲述了29岁学霸张迪遗体捐献的感人事迹,为众人诠释了遗体捐献的意义——生命可以延续,精神可以永存,灵魂可以不朽。张迪的故事一经报道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遗体捐献,张冲和他的家人及好友也选择加入了遗体捐献的行列。
江西广播电视台记者吴萍讲述的是今年夏天和全国1300多名同行一起,参加“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沿着红军长征足迹深入实地采访,用笔和镜头讲述长征故事。分享这段难忘的经历时,吴萍说,我们要追寻初心,坚守恒心,激发信心,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吉林省吉林市广播电视台记者刘凤凯为我们讲述了驻村干部徐世博在老岭村扶贫的故事;扬子晚报记者冯可分享了寒门学子梁晓芹的励志创业故事;湖南红网记者张兴莎讲述的是绿皮火车上的温暖故事。现场记者们声情并茂地演讲让同学们十分动容,不时鼓起阵阵掌声。
好故事是靠脚走出来的,少则3年多则13年的跟踪报道,拓宽了人物、事件的深度;人情交往,记者和采访对象相知相交,挖掘现象背后的故事,雕刻人性的闪光时刻。
他们既有在新闻行业上奋斗多年的资深记者,也有入行业不久的新鲜传媒人,10位演讲人生动的演绎,体现了新闻工作者以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为灵魂、以新闻真实为生命、以人民为中心的责任担当。同学们纷纷表示,聆听了此次演讲,不仅点燃了心中的新闻理想,更坚定了从事新闻工作行业的决心。(图文/人文学院 编辑/刘益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