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24日,第十届艺术与设计高端论坛邀请的专家在艺术学院开讲,学界与业界共话艺术创新与艺术管理,为学院师生带来一系列精彩讲座。
厦门延谈桔子文化创意公司创始人李延
李延以“新时代下的艺术文化与设计商业”为讲座主题,首先给同学们讲述了文化创意的设计、创意和文创作品的设计思维要点,分析文化创意产品创作商业的角度。他提到商业的多种文化形式以及其重要性,进而说明如何让创意品创造其附加值受到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欢迎;同时阐述品牌跨界带来的宣传效果和如何将广告学运用到创作中去。最后李延谈及在设计中解决问题的手法和状态,并展示出具体的设计实例。
杭州奥格工业设计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柴伟华
柴伟华以“奥格工业设计方法论----设计最优解”为主题,主要从“设计的附加值”、“设计管理以结果为导向,寻找设计的最优解”、“设计最优解的优势”、“设计流程管理的七个改善点”四个方面向同学们阐述关于设计的方法论。他指出设计是通过固化创造力和想象力来满足特定对象的需求,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进而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希望同学们做设计时要满足特定对象的需求,以及设计时从视觉产品化、概念可视化、问题概念化、需求问题化四个方面思考。
随后,柴伟华具体阐述设计最优解的三个元素:设计原则、产品本质及定义、三大约束条件(技术、工艺、成本),并以设计最优解方法论来详细讲解小米公司的家电产品设计、奥格工业设计的家电产品设计等工业设计,建议学生在未来的设计生涯中,将设计最优解方法论运用到设计中。
浙江大学教授、中国创新设计产业战略联盟副秘书长汤永川
汤教授以“AI艺术设计探索:墨染智能系统”为题,围绕其本人及其团队研发的墨染智能系统,以中国山水画智能渲染为例,从“长卷合成”、“字体设计”、“超分辨率”、“风格迁移”四个方面进行生动的展示。该智能系统未来将上线作为AI艺术创作应用的又一强有力的助力,也推动了交互式数字博物馆的展示,汤教授表示,希望墨染智能系统上线后,能引入艺术作品用户评价系统,用来反馈并更加完善系统设计。此外汤教授还介绍了人工智能未来的研究趋势,为在场的学生带来了许多启发。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博导过伟敏
过伟敏教授以“设计的责任与担当”为题展开演讲。他首先就设计学科的发展现状作了简单的介绍,指出必须重视新知识的生产,加强专业基础和学术研究,学术研究是学科与专业发展的基石。接着,过伟敏教授从社会消费、城市化、工业化和信息技术等方面阐述了当代设计的特征,提出在设计中注重绿色设计、减量设计,加强城市历史记忆的保存与传承。同时,过伟敏教授为我们分了近年来所作的研究成果,包括城市古街区的修复、工业遗址的改造等。其中各类各式的传统民居建筑,加深了同学们对传统建筑的认知,为日后展开研究与学习奠定了基础。他鼓励同学们勤思考、勤动手,坚持自己的理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定会有所收获。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教授张歌东
张歌东教授以“设计&创作——媒体融合时代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探析”为题发表主旨演讲。张教授首先以如何理解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为问,进行了现场提问。随后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进行了简要的梳理与讲解,并从自身经历出发讲解了对数字媒体艺术的独特认知,提出“一个专业特点是什么”、“数媒是做设计还是做创作”等问题引人深思。随后,张歌东教授就数字媒体艺术的就业全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讲解,并结合5G的发展引出了5G发展为ACG实现基础赋能的观点,多方面对数媒专业的发展进行了诠释。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赵超
赵超教授的讲座以“设计原则解析”为主题。他说,任何设计在专业技术的整合上,都是以人为主体的,设计本身就是艺术与科学融合的,要具有实用功能也要满足人的精神功能。我们即将面临的“人工智能时代”,就是艺术与科学的融合。赵超教授提到“国际设计组织”对设计的最新定义,即设计旨在引导创新促发商业成功及提供更好质量的生活;是一种将策略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应用于产品、系统、服务及体验的设计活动;是一种跨学科的专业,将创新、技术、商业、研究及用户紧密联系,共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将需解决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可视化,重新解构问题;能够建立更好的产品、系统、服务、体验或商业网络的机会,提供新的价值以及竞争优势;设计是通过其输出物对社会、经济、环境及伦理方面问题进行回应,旨在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李博
李博的讲题是“共生景观的规划设计”。李教授从乡引导城的区域建设思想、生态城镇的设计战略、文化的“低影响设计”、虚实共生的设计技术等方面为大家讲述了共生景观的规划设计。他从规划到小场地设计,以不同的设计尺度,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举例剖析,与同学们探讨景观设计中共生”的理念。李教授提出,设计中要学会突出文化内核以及想要表达的重点,去掉牵强附会的元素,以达到直白纯粹。
工信部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秘书长郭清胜
郭清胜以“艺术.设计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如何借助赛事拓宽全球视野”为题,结合国际与国内现状指出,当前中国与世界正处向可持续发展的过渡阶段,推进可持续发展是今后的主攻方向。在此背景下,对生产模式、生产组织形态、商业模式等颠覆性变革及全球价值链重构,对抓住绿色发展,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同学们不要抓住机会,创新设计,做出对生活、对国家有价值的设计。他就可持续设计的四大构成“资源保护”、“减排污染”、“绿色出行”、“持续再生”,指出绿色设计是一种对重要环保行动的构思表达。同时,郭清胜教授以人工智能、物联网、车联综合网、机器人等新兴技术在生活中的设计应用做了相关解读。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博士彭雄亮
彭雄亮以“城市的营造逻辑与设计实践”为讲题,从“生态”、“发展”、“空间”、“审美”、“竞合”五方面向同学们解释城市设计的五种逻辑。他指出,增量扩展要与存量更新并存,而规划是预见未来的智慧。他通过中国古语“顺天理,尽人事”结合自己经验生动向同学们解释了其含义。随后,彭雄亮结合“中国(海南)自由贸易区海口江东新区概念规划方案国际招标”及“广东大埔县万川新城,健康城市宜居设计”等多个案例进行诸多例证分析,提出了城市营造以及设计的诸多问题。他强调城市营造要结合“土地潜力”、“水网布局”、“整体风格控制”、“季节降雨及洪涝问题”等多个方面结合自身对城市区域的认知,完美地做出规划方案。最后,他提醒同学们在实践中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北京印刷学院教授刘秀伟
刘秀伟教授以“设计的边界之无边界”为主题,从“什么是设计?设计是有目的的计算”这个话题开始阐述设计的含义,以及设计师此行业的特殊性、设计师和艺术家的不同性。设计一个产品,必须与其实用性相结合,融合当下时代背景,做出创新。希望同学们做设计时要满足人的实用与需求,从而进行有目的视觉创造。 随后刘秀伟教授展示了几个具体案例,结合案例分析提出来设计中的很多问题。她提出“让人类思考是每个设计师毕生的事业”、“设计要有底线,要有民族性”两个值得让人反思的重要观点。
(图文/艺术学院 编辑/姜莹 宛佳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