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晚,法学院分团委记者团于祥庐三楼会议室举办读书分享会。记者团成员积极参与,共聚一堂,分享读书的乐趣。
活动伊始,金斌海部长简单论述了举办读书分享会的目的,并希望大家在繁忙庸碌的日常中保持一颗沉静阅读的心,用文字的智慧涤去尘埃。在案例分析环节,金部长分享了一个有关保险法的经典案例,通过他对案件的准确分析,大家对保险赔付的知识有了深入了解。同时,就提高自身能力层面,他向同学们提出了两点建议:一、大学四年必须培养过硬的专业能力;二、利用我们财经大学的优势,扩大眼界,注重学科交叉、综合能力的培养。他指出,大一新生应及早注重法学应用型强的特质,让法律走进生活、服务生活。
正义在哪里?这是记者团成员李尤在分享电影《七号房的礼物》时留给大家的深刻思考。她指出,这部电影表现了一种狄更斯式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社会理想。谈及此处,同学们踊跃发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七号房的礼物》情节紧凑,扣人心弦,在此基础上,徐志军分享了具有深刻意义的一部电影——《我不是药神》。他通过这部电影,探究了一个法理学范畴内千百年来困扰人类的永恒难题——恶法到底应不应该被遵守。金部长指出,这个问题不存在标准答案,但我们法科生在今后的法律路途上要永远秉持为人民服务初心和捍卫法律尊严的决心,“德”“法”结合,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答案。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李娜、张志涛、晏哲瑜、袁琪、张玉婷、刘敏、张韵杰、罗倚九名委员各陈其词、言简意赅地精要介绍了七本内容殊异、内涵丰富的著作。其中既有深奥的《社会契约论》、也有通俗易理解的《杀死一只知更鸟》、亦有饱含争议神秘诡谲的推理小说——《虚无的十字架》、还有《盘活》《法律稻草人》《西窗法雨》《局外人》等启迪人心的作品。分享会上,同学们重点关注的问题在于:第一、法律公权力的滥用导致的恶果;第二、人们面临“德”“法”的两难选择;第三、良知和人性在腐朽的金钱观下的挣脱和奋起。
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活动内容深刻丰富。林菁部长从新闻人的角度,向大家推荐了白岩松的《白说》。她围绕白岩松的经历,畅谈自己的读书体验。她提到,读白岩松,你能感受到这个老人对中国未来的无限期待,你能体会到当代新闻人对人文底线的探查,你能从中学到如何放下成见、平等地去看待人事……白岩松励志的成长经历吸引着委员们的目光。透过一个人,看到另外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就是白岩松带给全体成员最大的收获。
“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高尚的人交流”。读书分享会为记者团成员们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也让同学们在读书中有所收获。走进书籍。贴近作者,靠近作者,相信同学们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保持一颗热爱阅读的心。(文/法学院 李娜 编辑/印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