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27日,艺术学院举行第八届传统音乐高端论坛,邀请了全国知名的传统音乐研究专家出席,论坛期间,专家们在艺术学院为音乐系师生开展系列讲座,为师生们带来精彩的学术盛宴。
陈永峰:浅谈当今民族声乐之个性追求
10月25日下午,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陈永峰在艺术学院C185讲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全体师生,及慕名而来的音乐爱好者都前来聆听,场内虚无坐席。
讲座中,陈永峰老师用幽默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讲述了自身求学之路的艰辛并进行示范演唱,分析学生们在演唱中的一些误区并给予解决的方法。在讲座过程中,陈永峰老师提出了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声音的情感并提出要追求声音个性化的观点,而个性追求就是与众不同,也就是声音、音色、吐字、润腔的个性化特点。
之后,音乐系的学生上台范唱,陈老师逐字逐句点拨,并亲自示范演唱。整个讲座长达四个多小时。听众热情高涨,陈老师乐此不疲,令人敬佩。陈永峰老师丰富的经验,细心的讲述,耐心的指导,掌声连绵起伏,师生们赞不绝口。
刘雯:侗族大歌公母唱法
10月25日晚,四川音乐学院刘雯教授在萃庐C185学术报告厅开讲。讲座讲述少数民族传统合唱与中国民族合唱理论的构建,提出了公母声部、公母歌调(男调、女调)、侗族歌词句式等理论问题,引入了西方教学法的传统唱法,并结合刘雯教授自己多年的知识与实践积累,以我国民族合唱音乐中语言艺术的具体作品阐述了语言与音乐相辅相成的关系。她指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合唱是中国合唱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向听众介绍了侗族大歌的合唱区别于西方合唱法的地方,是先学歌词发音、再学曲调,并结合实践,向同学们介绍了了公母声部、公母歌调。侗族歌手在合唱中,通过特殊的蝉鸣颤音循环呼吸式唱法来达到音色的统一以及呼吸的悠远,这种方法更更增加了合唱的表演难度,需要合唱队长期的配合才能做到。蝉鸣合唱技法就是指歌唱者的舌尖在上下齿龈之间灵活颤抖,发出的模仿各种蝉声的合唱技法,有的专家称之为舌尖唱法。
张刚:戏曲音乐的地方性特征
10月26日晚,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刚研究员在艺术学院讲述“戏曲音乐的地方性特征”。
张刚对我国地方剧种的数量进行了统计和初步概括,具体讲述了戏曲剧种的一般性表达,有音乐结构、音乐构成、声音造型、语言方式、非结构化以及创作原则,并主要讲解了地方戏曲剧种的地方文化品格,如语言、腔调、情感方式、表演风格(演唱)等。他指出,戏曲剧种与地方语言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并不是地方方言的直接应用,有一个舞台化的过程,称为舞台语言。他概括了戏曲声腔剧种分布和戏曲剧种音乐的比较,同时以视频的方式为师生们展示了以《秦香莲》为例的不同地方戏曲剧种演唱的异同,让师生们对地方戏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马华:论人体“歌唱乐器”高音技能训练的有效突破
10月27日上午,中央歌剧院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马华教授在萃庐C185开讲。
马华教授介绍了意大利美声的歌唱教学理论概念以及对元音基础的练习的重要性,他从多年的教学中总结出了声带闭合与呼吸的问题,声音的位置、提笑肌、换声点以及如何使用腔体。他重点强调了声乐的理论教学(责任感)一定要因人而异,不能用一种方法去教一百个人,因为每个人有各自不同的问题和优、缺点,要将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念贯穿到学生教学中。
随后,在实践指导环节中,马教授针对不同的学生演唱的作品进行了细致的作品分析,从吐字、发音、气息、声音的走向问题对每个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们更生动、直观地感受到正确的发声、歌唱技巧,赢得了在场师生的好评。
杨和平:经典与视听
10月27日上午,浙江师范大学音乐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杨和平教授同时在萃庐为师生做讲座。
杨教授引用《说文解字》、《康熙字典》里对经典的解读,以经典在古代的由来向在场同学解释了经典的含义,导入本场讲座的的主题“经典与视听”。讲座过程中,杨教授围绕经典是永恒的法则,从建筑、画作、音乐作品等一一列举,分析了一些特色鲜明的中西方的经典作品,如:中国经典作品中的交响乐《红旗颂》、舞剧经典《白毛女》,西方经典作品中帕瓦罗蒂的《今夜无人入睡》、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等。杨教授说,经典具有永恒价值,一朝学习,终身有用,而知识存在短处,具有时效性,因此倡议大家多读经典,向大师学习,向经典致敬!
傅利民:中国传统音乐曲牌的乐学功能
10月27日下午,精彩讲座继续。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傅利民为师生们带来题为“中国传统音乐曲牌的乐学功能”的讲座。
傅教授围绕传统音乐曲牌的史学价值、乐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展开。首先介绍了曲牌的史学价值,列举了古代学者对曲牌音乐进行的资料收集与研究成果。其次,曲牌的乐学价值表现在旋宫转调、借字、调式音级的数理逻辑、结构等方面,同一曲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使用场合和音乐功能。曲牌的美学价值则主要表现在“程式”美、即兴美、音韵美、节奏美四个方面。傅教授说,曲牌的研究对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曲牌理论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曲牌研究的大量成果将会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建设提供鲜活的例证,其研究的方法论与体系亦会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建设的重要参考依据。
周青青:我国民歌音乐的错落结构
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周青青教授首先解释了讲座选题的缘由及思路,从而引出中国民间音乐不是“原始音乐”,几千年的传承中积淀了很多艺术经验与值得传承的艺术手法,从而呼吁国人应增强文化自信。周教授广泛收集我国民歌错落结构的实例,进行乐句句幅长短搭配的类型划分,总结出错落结构的长短组合方式,归纳出我国民歌音乐错落结构的八种类型多长一短型、多短一长型、长短相间型、长短持衡型、递增型、递减型、镜像型、综合型。周教授通过举例多首典型民歌、谱例和音频,生动真切地让同学们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我国民歌错落结构带来的良好艺术效果。最后,周教授总结出,我国民歌错落结构中形成的黄金分割率是十分明显的,这与地域、民族、作品性格等方面有所关联,但艺术效果良好的错落结构不仅是因为受时代或文学形式影响的结果,还是单旋律音乐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结果。
贺希格图:当代蒙古族音乐创作随感
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贺希格图教授的讲座具有浓郁的蒙古族风味。贺教授例举各种不同风格内蒙民歌并现场弹奏,让听众感受蒙古作品的魅力,现场气氛非常活跃。讲座中,贺教授为大家展示大量的谱例和音频,讲解作品所表达的意境,让每位听众对蒙古钢琴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他认为,蒙古族音乐创作体裁单一,多以旋律为主,歌曲体裁居多,表现形式不够丰富,思想性,艺术性缺乏深入,与时代步伐不相符,因此,他对未来创作者寄予厚望,要勇于创新,必须使音乐赋予新的内涵,运用现代创作技法,扬长避短,中西结合,不断拓展和丰富音乐的表现形式,创作出高水准的多声部音乐作品。最后贺教授用他毕业二十年写的校园歌曲把讲座推上高潮,他的亲身演唱,让每位同学更加了解蒙古民歌,也迎来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朱飞跃:采茶戏的种、族及族群
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处长朱飞跃研究员带领师生们进入采茶戏的世界。他首先播放了各地采茶戏的音频,随后简要介绍了采茶戏研究的历史,指出采茶戏流行在产茶之地,早期的演出必定是两小、三小的形式,而且和民间的灯会联系在一起。在左近地区,必定有相类的剧艺,它们彼此间有共同的剧目和相类的唱调。朱飞跃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大戏和小戏的形态和内容、采茶戏的杂腔和主调的区别以及各族的剧种和亲缘剧种。讲座通过介绍采茶戏的历史、剧目、唱腔及族群等方面,让听众对采茶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讲座最后,朱飞跃研究员还给听众展示了各种地方戏的伴奏乐器,例如碗碗、两夹弦、板胡、宛梆子等,并对其进行了细致的讲说,大大地丰富了师生们的知识面。(文/高雅倩、唐爱民、侯婧雯、张文文、陈雅萍、肖楚婷、毕秋玥、李舟、黄顺超、林庄宇 编辑/王卉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