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到7月21日,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暑期三下乡黑龙江社会实践服务队奔赴黑龙江双鸭山市友谊县。此次服务队来到友谊县,目的是深入了解天下第一场“友谊农场”的生产模式与运营模式,探索农业发展现代化与可持续化的新方法,为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江财力量。
1954年,在三江平原腹地的一片广阔的草原上,出现了第一批拓荒者的足迹。随后,垦荒者们点燃了第一把荒火,翻开了第一道犁沟,从此宣告了友谊农场的诞生。如今的友谊县,境内有耕地150余万亩,粮食产量47万吨,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万亩良田,农业现代化的示范田
友谊县地处偏远,7月20号上午,在整整一天的车程过后,服务队抵达五分场二队万亩良田开展调研工作。团队首先到达了水稻种植区,通过与当地负责人的访谈、采访农场农户、下田观察等方式,探询了农场的种植方式、灌溉方式、亩产量、农户收入以及融资力度等方面情况。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友谊农场的机械化水平较高,从自动插秧到智能化喷灌,无不体现现代化农业的先进。同时在走访中,我们发现农户与农场之间的租户式经济关系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方面有所欠缺,对此我们将根据数据分析进行进一步研究。
农机博览园,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机甲战士
从北大荒到北大仓,最离不开的就是机械化的生产。7月20号下午,服务队来到北大荒农机博览园,探寻友谊农场历经沧桑,发展为中国第一农场的秘密。博览园以“创业”、“发展”、“振兴”三个农机展区为中轴,深入挖掘中国农业现代化发源地的文化底蕴,向我们展示了北大荒建设以来历史时期所使用过的农机具,此行使队员们了解到中国农业现代化所走过的艰难和辉煌历程,服务队更加深刻地理解并且学习真正的北大荒精神,并会将这种精神引领化作实践动力,助力实现伟大中国梦。
电商中心,农副产品的新春天
电子商务是“互联网+农业”在销售和采购渠道的体现。7月21日,服务队来到友谊电子商务中心即创业基地参观,详细了解黑龙江“友谊农场”电子商务中心发展情况、友谊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及销售情况。在了解过程中,队员们认识到农副产品做电商要克服三个困难,第一,农民综合素质不高。第二,农副产品的不可预知性。第三,物流问题。对此,调研队员们提出由农场建立一个自己的电商平台,避免良莠不齐的产品影响销量,建立健全农民培训体系,完善物流体系等建议。
通过此次友谊农场之行,增强了学生的实地调研能力与学术研究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为学校进一步培养六有大学生增添一大助力。同时,本次活动也深入贯彻党中央精准扶贫思想方针,为推动北大荒发展做出贡献。(文/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