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不要和老人们拍一张照片?”
“当然要拍,老人们都已经坐好等着拍照了。”
大家一回头,才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原本各自分散乘凉的老人们将凳子搬到了院子中央,整齐地坐成两排,安静地等着和观察团的同学们过来一起合影。大家走到老人身边,与老人一起对这次活动记录留念。
7月16日上午9时,江西财经大学历史成就观察团(以下简称观察团)抵达衙前乡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这里,同学们与老人聊天谈心,同时也帮助他们打扫卫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令观察团成员想不到的是,在他们为老人们服务的同时,老人们也用自己的行动,给他们带来了夏日里的一抹清凉。
“他每天都坚持自己干活”
观察团到的时候,宋标仂老人还在地里干农活——右肩上扛着锄头和耙子,左手提着一个箩筐,宋标仂老人就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在同学们面前。看到这一幕,同学们纷纷上前想要帮老人拿重物,却被他拒绝了。
“不用,不用,我自己来。”老人嘴里不断重复着这句话,紧紧地抓着手上的东西。
老人头发花白,身体也并不健壮,但扛着东西走路的时候却始终挺直着腰板。据了解,宋标仂老人在敬老院的院子里种了花生、辣椒等农作物,几乎每天都会下地去打理。
“喝茶吗?吃花生吗?”看到观察团的同学们,老人立刻想着要拿点什么东西来招待。一回到房间里,老人就放下干农活的工具,想要给同学们分享自己在地里种的花生。宋标仂老人打开自己的柜子,拿出一个麻袋,捧起满满一手的花生,小心翼翼地放到观察团同学的手中。
看到同学们背着包,宋标仂老人又拿起了自己剥好了的花生米,想要装进观察团同学们的口袋。因为生病,老人拿东西的时候,双手有些轻微的颤抖,动作也有些迟缓。同学们见状,连忙扶老人坐下,和老人谈心。
宋标仂老人今年86岁了,在衙前乡敬老院住了三年。据了解,老人的女儿长年在外地,已经很久没有照顾过他了;家里只有一个侄女,也不常来看他。虽然如此,但老人依然每天坚持干活,不让自己闲下来。同学们看到,虽然住宿的条件并不好,宋标仂老人还是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得整整齐齐。
“你们来了真好,我很开心。”宋标仂老人对观察团的同学们说。
“她在这里待了十二年”
胥淑云被衙前乡敬老院的老人称为“多年来的老领导”。从2007年至今,衙前乡敬老院成立了十二年,胥淑云在这里也待了十二年。
胥淑云今年67岁,曾经是衙前敬老院的院长。2015年,她在敬老院退休,却依然没有离开这里。“老人们舍不得我走。”胥淑云说道。老人们舍不得她,胥淑云自己和这些老人有了感情,就一直留在敬老院,照顾老人们的生活起居。
对胥淑云来说,这里的工作虽然烦琐,却并不枯燥。有的老人没力气洗不动被子,她就帮忙洗;有的老人进食不方便,她就端着饭在坐在老人面前一口一口喂;敬老院里有谁生病了,也是胥淑云第一时间联系医生来给他们看病。因为对老人放心不下,即便是逢年过节,胥淑云也不会回家。偶尔得了闲回家去陪陪丈夫,她也总会因为老人的一通电话立马赶回来。
虽然早已退休,但老人们每次见到胥淑云,还是会亲切地称呼她为“院长”。在胥淑云看来,她和老人们之间的关系,已经超越了普通的工作关系。“我不是为了钱而留下来。”胥淑云说,自己在这里工作每个月有1600元的工资;但她如果离开这里到外面做一名保姆,工作更轻松,赚的钱也会多一些。可就是因为“老人们舍不得”这个简单的理由,胥淑云始终不愿意离开。她表示,虽然自己年纪大了,但只要老人们有需要,她就会一直留在这。
“真的很感动。总有一些人会坚持做这样的事情。”听到胥淑云说的话,观察团的成员王琪说道。
临近中午,江西财经大学历史成就观察团在敬老院半天的志愿服务活动也告一段落。但对他们来说,虽然离开了这里,但这次活动却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让他们在炎炎夏日里感受到了一丝清凉和舒适。“我以为我们是来帮助老人的,但他们也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临走前,观察团的一名成员说。(文/大学生传媒联盟 卢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