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西财经大学新闻网! 2025年06月28日星期六
    • 新闻网:727058217@qq.com

      新媒体:jcxinmeiti@126.com

校园广角

首页>>校园广角>>基层风采>>新闻列表

第146期雅悦人文讲坛·兴悦读书报告会举行

​  5月10日晚18:30,由人文学院院长尹忠海教授主办的第146期雅悦人文讲坛·兴悦读书报告会于图书馆5楼M504举办,尹忠海教授、唐俊副教授评论,文管183班的韩霜和中文181班的韩淇安担任主持。部分人文学院、会计学院的老师、本科生及研究生和数位05级、11级校友参与此次报告会,师生共赴一场学术盛宴。

  第一位做报告的是新传182班的连歆睿同学,她分享的是费•金斯伯格、里拉•阿布-卢赫德、布莱恩•拉金等人合著的《媒体世界》。在讲解之处,她先向大家比对了传统鬼怪魑魅魍魉和现代鬼怪“贞子”的差别,指出,“贞子”从电视机中爬出的形象,体现了传媒在现代生活中的普遍性与重要性。接着,她又以最近的“浙江童模风波”为例,向大家解释传媒的规范作用:这一事件在各种网络媒体上,得到了网友持续的关注,从而促使浙江省率先建立了全国首个“童模保护机制”——现代社会日渐多元化的传媒手段,帮助人们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发声渠道。

  接着,她回溯历史,开始为大家讲解媒体人类学的知识。她以书中提到的电影《北方的纳努克》举例,开始为大家讲解在20世纪初期,随着电影、广播等媒体工具的兴起,大量的民族志影像和电影改变了传统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等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这些民族志影像真实记载了少数族裔原住民的原始生活,同时为他们带来了文化运动的可能:原住民们同样利用电视栏目、广播电台等传媒手段,对内继续巩固加强自身的文化凝聚力,对外提出政治诉求并反驳那些歪曲或剥夺他们利益的“权力结构”。

  最后,连歆睿同学总结认为:“传媒的吸引力在于它的宣传作用。”传媒通过自身宣传加强了文化凝聚力,又通过对外宣传起到了“同化外来者”与妥协的作用。

  讲解结束后,胡佳敏同学结合自身的报告内容进行了总结评论,她从现代传媒的特性以及传媒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入手,将连歆睿的报告做了充分的引申拓展。唐俊副教授回答了连歆睿的遗留问题,为大家讲解了西欧与美国社会存在的“政治正确”“种族隔离”等问题,并要求大家跳出刻板印象,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现实问题。尹忠海教授则补充了伯明翰学派对于传媒的观点,指出传媒不仅仅需要满足传播目标,也要满足受众目标,并告诫大家传媒同样存在“立场”。

  第二位报告人是社工171班的刘伟卿同学,他为大家带来的分享是赖特·米尔斯的《权力精英》与蒂埃里·布鲁克文的《精英的特权》。

  在讲解的第一部分“何谓精英?”中,刘伟卿同学先为大家阐明了两本书中对于“精英”的定义,接着指出,精英的“权力”来源于,并会不断影响着他的“位置”。

  在讲解的第二部分“美国掌握权力的精英圈子”中,他为大家讲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繁荣美国”背景下精英圈子的情况。米尔斯认为,美国的顶层精英分为三类:政治精英、军事经营、经济精英。而普通精英们在地方上则表现为地方社会的上流阶层,而地方社会的上流阶层又分为“新派”与“老派”两个阵营。虽然这两个阵营之间同样存在冲突与矛盾,但是新派精英仍然坚持用金钱作为“入场券”,加入了“老派精英”团体。而地方上的精英们又通过社交平台,尝试跻身“大都会400强”的精英圈子,最后成为顶层精英。事实上,精英的上升渠道往往需要圈内培养体系的支持——“重点中学”与“大都会俱乐部”这两个机构为精英们提供了上升必要的知识储备以及社交平台。而精英圈子特有的封闭性更是使得美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不断增强。

  在第三部分“精英的特权”中,刘伟卿总结了精英的三个特权:

  1)精英超过民主与法律的金融特权

  2)银行凌驾于政府之上的历史特权

  3)精英利用新闻传播与大众心理获得的超民主特权

  而在最后一部分“总结与反思”中,刘伟卿点出米尔斯·赖特对于精英群体的“义愤”。赖特指出,随着精英群体的得势,美国的公民日益成为了精英们手中的玩物,再也没有了独立性与自主性,“公众”丧失了话语权与权威,沦为了平庸的“大众”。同时,刘伟卿提出了对于中国精英的反思,结束了本次报告。

  同学们对这一话题又提出了自己各自的思考:新传162班陆芸同学从传媒的角度提出饿了自己的见解;18MSW舒子豪同学则结合上个月文军教授的讲座提出了阶层分化的看法;社工181班马骏同学则认为随着现代传媒的普及与发展,精英们有了更多的控制手段。

  最后一位报告人是来自社工161班的孔庆宁同学,她为大家分享的是克里斯多夫·皮尔逊的《论现代国家》与曼瑟·奥尔森的《国家的兴衰:经济增长、滞涨和社会僵化》两本书。

  她首先为大家讲解了从古至今国家的形态分为“帝国”“封建主义”“权力政体”“专制主义国家”“现代国家”五种形态,而封建主义国家在历史上又与绝对主义国家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就中国古代的现实而言,周朝的分封制属于“封建主义”;而自秦以后到清朝,中国则属于“绝对主义”国家。之后,她又结合马克斯·韦伯关于国家的观点,指出了国家的九个特征,分别为:(垄断)暴力手段的支配、领土权、主权、合宪性、法治与非个体权力、公共官僚、权力与合法性、公民权、税收。

  之后,孔庆宁同学为大家详细讲解了奥尔森的国家起源理论——“匪帮理论”:奥尔森认为,由于原始人类个体间的不平等,强壮者选择了“掠夺”作为自己的生存手段,掠夺者们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匪帮,并且通过“占山为王”“收取保护费”“保护自己的被掠夺者”“驱逐侵略者”,从而取得了存在的合法性,并最终促成了国家的形成。之后,她又讲解了奥尔森针对国家兴衰理论阐述的的集体行动逻辑和九个核心命题,并且得出了最终的结论:存在大量的分利集团正是国家衰亡的充要条件,而不存在大量分利集团则是国家繁荣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接着,她将视野转到了现代国家,全球化的浪潮导致了一部分原本属于国家的权力转移到了国际组织中;而国家的基本职能也不再以科层制为基础,而是外包给了社会组织;甚至有可能,国家将会被一些国际性组织所取代。但是她又补充说,皮尔逊认为,由于国家的特殊职能和政治协调的功效,国家仍然会存在。

  最后,她在总结反思中,坦承在阅读中的障碍,并且认为,多学科的交融与互补,确实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理解这一世界。

  唐俊副教授赞扬了孔庆宁同学的表达能力以及PPT的逻辑连贯性,并且补充了马克思学派的相关理论。尹忠海教授则对孔庆宁同学的讲解进行了引申,并要求孔庆宁同学积极阅读有关于国家与社会方面的书籍,拓展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而在多学科的视角下把握社会学的脉络体系。

  本次报告会在尹忠海教授的谆谆教诲里落下帷幕。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每周五晚18:30,图书馆5楼M504,雅悦人文讲坛·兴悦读书报告会邀你共享学术盛宴。(文/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