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晚18:30,由人文学院院长尹忠海教授主办的第145期雅悦人文讲坛·兴悦读书报告会,于图书馆5楼M504准时与大家见面。本次报告会由新传172班胡佳敏与中文181班的李姗琪主持,文管183班李吉昀主讲,尹忠海教授与江西省社科院社会学所程激清先生进行指导。人文学院从研究生到本科生荟聚一堂,求知寻理,质疑问难。
巧克力是以可可粉为主要原料的甜食,因其口感细腻甜美且香气浓郁而广受欢迎。但巧克力背后隐藏的故事,大家所知甚少。李吉昀同学先向大家介绍了巧克力的历史:公元前1800年到前1400年,芭拉文明已经掌握了巧克力的生产技术。在1502年哥伦布航海发现了瓜纳哈岛后,1517年西班牙入侵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也让巧克力得已传入欧洲。并在此后从厚重多泡的饮品逐渐发展为易冲调、易消化的可可,又在19世纪末生产出黑巧克力与牛奶巧克力。此外,鲜为人知的是可可豆还曾作为一般等价物在玛雅和美洲等地区流通,阿兹特克人甚至研究出了伪造可可豆的技术。李吉昀同学特别强调了从巧克力身上体现的阶级划分,即在阿兹特克,只有精英阶层和为国家立功的战士才能享用巧克力,平民则与美味无缘。
进入欧洲后,巧克力也开始了它的“欧洲化”进程。巧克力曾作为药物、香料流行,其制作工艺也在不断提升。在《托斯卡纳的巴克科斯》一书中这样写道:“我们加入了新的欧洲调料,如新鲜的橙皮和柠檬,以及一点茉莉香。再加上肉桂、灰琥珀、麝香和香草,虽未让巧克力饮品更精致高贵,却能让人们饮用巧克力时的愉悦感官大大提升”。人们对巧克力的需求上涨引发了无底线的商人造假事件,为此英国于1860年和1872年先后订立了《食品和药品法令》及《食品掺假法令》。
李吉昀同学以巧克力的视角结合经济学、考古学和烹饪历史,展开了一幅恢弘浩瀚的历史画卷,为在座同学在呈现了一个完整、准确的巧克力的历史。随后,三位同学对此次分享发表了观点。文管173的程旭锋同学分别从巧克力的符号意义、制度规范、权力转移、地理扩张与巧克力变迁过程中体现的殖民者与被殖民者民族命运的变迁五个角度进行深度拓展。社工181班的马骏同学从巧克力曾被贵族阶级垄断引出中国目前存在的垄断现象。中文181班的李姗琪同学从吃货的角度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她以情人节对巧克力的促销为例,认为巧克力的消费增长与广告刺激消费需求联系紧密。
探索了巧克力的前世今生,美味和历史都烙在了同学们的心上。分享会尾声,尹忠海教授给在场师生播放了《一根筷子》、《江西一分钟》、《清明祭忆》与《诗书画》等宣传片,通过影片传递视觉美感并向大家提出三点要求:(一)视觉时代,掌握拍摄技能十分重要,希望大家主动学习,无论什么专业都要积极扩展技能;(二)关注生活,做好日常积累,关注重大活动;(三)多多进行学科交流,培养团队精神,学会如何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团队作战。
本次报告会在尹忠海教授的谆谆教诲里落下帷幕。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每周五晚18:30,图书馆5楼M504,雅悦人文讲坛·兴悦读书报告会邀你共享学术盛宴。(图文/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