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西财经大学新闻网! 显示时间
    • 新闻网:727058217@qq.com

      新媒体:jcxinmeiti@126.com

校园广角

首页>>校园广角>>基层风采>>新闻列表

人文学院举办第九期“丹井论坛”


  416号,人文学院丹井论坛2019第九期)在江财麦庐园英庐Y119顺利开展,论坛主题为“人工智能、长期照顾与幸福晚年”。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郝晓宁,国家卫健委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杨泽天津医科大学副校长王耀刚教授应邀出席。本次论坛人文学院副院长蒋国河主持,人文学院师生以及南昌大学附属院医务社工部等共建单位代表参加了此次论坛。



  郝晓宁研究从医养结合的发展背景切入主题剖析现阶段医养结合进展缓慢原因浅谈新时期医养结合发展与政策创新。她认为医养结合可以满足长期处于养老状态医疗需求,解决临终养护问题。郝晓宁研究员指出导致现阶段医养结合进展缓慢的原因主要以下五点:市场准入难、稳定筹资难、引进人才难、规范管理难、政策落地难。为此,她建议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应该与推动消费、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建设相结合。郝晓宁认为,目前医养结合的工作重心应该吸取90个试点城市的相关经验,加强案例分析,尽早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养结合制度。制度创新的核心是要提升公众获得感。为此,有必要将康复医疗纳入保障范围内。



  杨泽研究员首先对全球老年长期照护制度进行全面介绍日本老年长期照护制度建设和布局为例进行系统分析。他展示日本60的人口变化,回顾了20世纪60年代21世纪初的老年社会福利政策阐述了日本引入长期照护制度之前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居家服务、日间服务、短时服务、住所服务、机构服务的基础上,杨泽指出为了让国民老有所养,过上幸福晚年,可以引入日益受到日本国民欢迎的长期照护制度。他表示,为了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可以建立社区综合护理体系。落实长期照护制度应建立以友好社区为基础的医养结合制度,强化家庭、社区的良性互动。



  王耀刚教授了题为“基于大数据价值链的健康”的演讲。他以慢性病系统管理为重点,以人工智能在大数据挖掘中的作用为主线,分析了养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等著名机构的统计数据以及国家卫计委发布的四大慢性病患病率通过动态跟踪《自然》《科学》《柳叶刀》等世界著名学术刊物的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移动互联网+医疗”如何为创新我国医药卫生管理体系提供重大机遇。他认为,最为重要的机遇是可以通过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念来创造应当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为此,可以通过建立全周期管理系统整合需求导向、思维导向、技术导向、成果导向。具体来说,通过大数据智能分析,可以通过“移动物联+动态防控”管理模式对慢性病进行关联分析、智能预警、防控管理。总之,人工智能有助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有助于实现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

  人文学院院长尹忠海教授专家发言结束进行点评,他对三位学者带来精彩学术演讲表示感谢并表示跨学科高端论坛宏观政策角度医养结合、长期照顾以及最新的大数据互联网+的概念结合在一起为我们这么一所经济管理类为主的财经高校师生开拓了新的视野,我们财政专项支持的优势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发展注入新鲜的理念,拓展了学科宽度(文/人文学院 祝新蔚    编辑/姚莉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