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晚,由研究生18MSW张重阳同学主持,郭寒玉、赵哲两位同学主讲的SILVER(希尔弗)读书报告会在图书馆M504教室召开,银平均老师出席了本次报告会并对两位同学的报告进行指导。
首先进行报告的是18MSW的郭寒玉同学,她为大家带来的是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的著名美籍华裔社会学家、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林南的《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
郭寒玉同学首先为大家介绍了作者的相关信息,并将此书的核心观点归纳为为:社会资源、社会结构和个体行动。资源是投资活动的对象,社会结构是投资活动的场所,而个体及其行动则是投资者及其活动。郭寒玉同学认为本书在个体行动和社会结构互动的基础上阐述了社会资本的模型即社会资本的投资、动员及回报三个过程,并由此得到了个体行为者如何通过互动和社会网络获取资源等启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维持或获取社会资本都基于个体的理性选择,而这种选择中可能存在权钱交易的问题,主讲人建议同学们在做个人选择时一定要避免进行钱权交易。
报告完毕后,赵哲对郭寒玉同学的报告进行了点评。她认为主讲人条理清晰,易于听众理解,并做到了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同时,她也指出报告中存在未明确指出社会资本概念等缺点,郭寒玉同学虚心听取并表示感谢。在场同学们也踊跃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和郭寒玉同学进行了交流。
随后,银平均老师补充道:林南尝试进行理论综合,利用社会资本来突破以往个体与社会结构的研究状态,试图调和个体与社会结构、主观和客观的一些二元对立的观点。在林南之前,首次将“社会资本”概念引入社会学领域的是学者布迪厄。这里社会学语境中的“社会资本”指基于信任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交流互动的网络结构。这种网络是一种资源集合体,人们可以从中获得解决问题所需的资源。而能够在这种交流结构中占据位置本身就是一种财富,即社会资本。银老师认为从动态变化的投资过程来解释社会资本是林南社会资本理论的一个特点,也是他对社会资本进行研究的推进。他也提到,社会学家除了研究个体的微观社会资本外,也探讨了宏观社会资本等问题,如普特南等把社会资本推向政治学和公共政策等领域。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从某种意义上,是我国在国际层面开展的社会资本投资和建构过程,对于助推中华民族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划时代意义。
接下来分享的是赵哲同学,她选择的是美国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士——威廉富特怀特的《街角社会》。
赵哲同学从作者的相关信息入手,她提到,作者属于中产阶级,为了研究美国的一个被称之为科纳维尔的意大利人贫民窟,只身一人成为“街角青年”中的一员,记录他们的生活状况以及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和生活方式。赵哲同学将本书核心归纳为三点:街角群体的相互作用和“中间人”理论、非正式组织与社会结构以及科纳维尔地区的问题。科纳维尔地区的社会组织较为分散,不与主流社会接轨,从而出现了被一个世界接受,却被另一个世界排斥的情况,赵哲同学建议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应该尊重当地文化,通过“中间人”调和两个世界的关系。
《街角社会》给她最深刻的启示在于研究对象的选择和研究方法的使用。街角青年多为相对底层的弱势群体,他们不受大众所重视,不受学者重视。而作者使用参与式观察法,与观察对象们同吃同住同生活,为社会学者研究社会问题时如何融入社区,带入身份,跳出社区提供了可参考的范例。她认为自己也应多关注贫困地区及贫困群体,多进行实地调查。
郭寒玉评价赵哲同学的仪态值得学习,并对赵哲同学结合自身调研经历,反思自我,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特点提出了赞扬。
本次读书报告会在银平均老师的点评中结束。他指出,怀特《街角社会》中所用的参与观察法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和研究方法层面具有更大的价值。同学们要学会这种研究方法,“于细微处见真知”,从细小的社会事件或现象洞察社会结构的变迁,同时要注意解决好“进得去”和“出得来”的问题。我国社会学巨擘费孝通老先生所做的惊世之作《江村经济》则成功运用文化自觉解决了这个问题。《街角社会》是怀特借鉴人类学方法研究都市社区结构,把参与观察法从人类学领域扩展到社会学领域的一次尝试,对都市人类学以及都市社区研究起到了开先河的作用。
街角社会无处不在。银平均老师鼓励同学们应该多读经典,学会“参与观察法”,多关注生活。要借助从书得来的利器剖析司空见惯的社会问题,从中领悟到大道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文/人文学院 王佳佳 编辑/龙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