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两会”的圆满结束,吹响了举国上下攻坚克难、向前迈进的号角。为及时将中央“两会”的结果报告下达民众,让我校师生深入了解“两会”精神,3月27日下午,由外国语学院、人文学院、法学院、体育学院联合举办的2019年“两会”精神宣讲活动于群庐(法体楼)模拟法庭举行。全国人大代表李秀香教授作为宣讲人。活动由法学院16级本科生马近裴主持。
随着一阵热烈的掌声响起,李秀香教授兴致勃勃地走上宣讲台。李秀香教授先给大家介绍了2019年“两会”的总体特点:“四多”、“三高”、“二少”、“一严”。谈到“两会”中建言献策的质量高时,她以江西省政协副主席刘晓庄提出的“‘痕迹主义’迷失干部的工作方向”为例。刘晓庄指出,当下的留痕工作管理方案存在着许多弊病,基层领导干部难以驾驭留痕主义泛滥的现状,使下级苦不堪言。因此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杜绝“形式主义”,让每一位工作者踏踏实实工作,并为之减负。
李教授重点为大家解读了“两会”精神。其中“两会”精神主要蕴含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之中。从改革开放40周年到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这一特殊时间跨度的背景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关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激励着、提醒着中国人要有必胜的信心,把控好“时”与“势”,不能妄自菲薄。九天内六次下团组的讲话,充分体现了总书记时时刻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情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没有灵魂,文艺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工作就是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培根铸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内蒙古代表团的重要讲话中提到,内蒙古是北方的生态屏障,坚持生态文明建设,要有战略定力。李教授由此引申出对“南方生态屏障”——江西鄱阳湖地区的介绍。据悉,鄱阳湖是世界候鸟越冬地,每年栖息在那里的候鸟达20到70多万只。农民、养殖户为此损失巨大,但他们默默守护这些鸟类,演绎了一个个鄱阳湖畔发生的真实感人的故事。李教授的一番话让在座所有人都惊叹不已。
针对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李教授从2018年工作回顾和主要成就、2019年预期目标和工作要求出发,带领在场师生了解全国经济结构、发展新动能、改革开放新突破等多个方面。三大攻坚战开局良好、人民生活持续改善、量化指标任务全超额完成等成果,则更加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之路奠定了良好基础。民生问题、惠民政策始终是老百姓热切关注的话题;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新型城镇化已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趋势所在;各个国家部门、国家机关所面临的瓶颈将逐个突破。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此次“两会”精神宣讲活动,达到了将中央思想与举措下达地方的效果,让基层群众体会到了中央代表为国为民、不畏艰辛的时代精神。从北京传来的“中央之声”,将鼓舞着师生们披荆斩棘,一路向前,同心追梦。法学院的学生将学习中央先进思想并与之保持一致,提升自己的政治觉悟和社会素养,奋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文/法学院 刘涵 编辑/刘益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