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织与制度保障有力, 就业工作氛围浓厚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始终坚持“办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将就业列为学校最重要的民生工程,确立了“建立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体系,建设立体化就业服务体系”的总体工作思路,积极贯彻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 坚持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制,年初制定当年就业目标,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各学院重视和支持就业,成立了院长、书记双组长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职能部门在相关部门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形成了全员关心、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我校在今年的省高校就业评估中获得了“优秀等级”并获得“江西省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
二、完善职业发展教育体系,开展精细化职业辅导
职能部门重视对全校就业工作的目标引领、体系建设、项目协调、阶段推进、效果评估,如今我校在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方面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体系和工作队伍。
就业指导方面,我校以课程为引领、活动(比赛)为载体、与学生职业发展愿望相契合、与学校教育教学相结合、与市场需要相匹配的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体系已得到国内外高校同行的高度赞誉。这得益于我们始终坚持在理念、举措、活动质量等方面始终向国内知名高校看齐,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业务培训和课程建设,教师培训达到常态化和专业化的结果。
在课程建设上始终坚持规范大纲、标准课件、指定授课素材、定期进行集体备课。我们根据2016届毕业生不同的发展特点和不同的就业取向,开展了更加精细化的职业辅导和就业指导服务,针对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不同需求,开设了简历诊断、无领导小组讨论、求职心理调适、女生求职辅导、求职礼仪、职业选择与决策等多种主题的团体辅导,对咨询中发现的有“慢就业”想法的毕业生提醒有关学院做好工作。
除了常态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我们学校还有一个独特的四年不换届的学生干部职位——职业发展与就业委员,全校一共400多名,由职业发展促进中心直接管理,扁平化的结构使得我们的教育举措直接迅速到达学生,各项活动效果十分理想。
这些举措对我校学生积极投入职业准备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优化了就业结构,提升了就业质量,专业化的就业工作带来了丰硕的成果。如今,我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全程化和专业化水平与工作成效在江西省内高校处于领先地位, 2016年有十余所省内外高校来校学习经验。
三、不断推进“互联网+”就业,有效拓宽就业渠道
“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与就业的结合正成为促进就业的新模式、新途径,这是因为移动互联网降低了沟通成本,让沟通更便捷,信息传递和获取比传统方式要快更快、更丰富,也扩大了95后学生热爱的表达的自由度,他们更善于运用网络获取就业信息、开展求职活动。而用人单位同样更重视招聘平台和资源的整合。所以这一年的就业市场建设工作中,我们保持了传统的重点企业人才合作、校友企业联络以及省校全面合作、区域重点城市人才合作等机制,构建了密切的雇主联系网络之外,有效地拓宽了毕业生就业渠道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就业资源匹配,使校园招聘市场始终保持繁荣旺盛;还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结合不同学生群体的就业需求,充分挖掘各类媒体的信息传播特点,拓展了更多的专业招聘求职网站以及财经类院校就业网站的链接,优化了以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为基础、移动平台和社交网络为拓展的全方位立体式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实现了大数据时代各种信息及时有效的采集和发布。 我们还借鉴了时下被追捧的直播方式,主动出击,与第三方信息平台合作推出了江财自己的空中宣讲会,创建了无时空限制的毕业生推荐渠道。
另外,我校坚持多年的良好的就业服务以及就业信息公开,使得越来越多的省内外高校毕业生到我校求职。我校已成为事实上的江西省“财经管理类专业就业市场”以及“省外高校江西籍毕业生求职就业基地” 一定意义上对我校毕业生求职形成竞争,但是激发了我校毕业生更大的求职主动性和更加充分的准备。各行各业的众多用人单位因为在我校可以受到优质的就业服务、又可以吸引到众多专业背景的毕业生而进校招聘,无形中扩大了我校就业市场。
四、打造学生助理队伍,规范校园招聘服务
在就业服务体系中,被学生和企业戏称为“江财就业集团” 的“江西财经大学大学生就业服务学生助理中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微信运营团队、校招助理团队和微招聘团队成了蜚声校内外的“江小微、江小助、江小招”。这些学生助理来自全校各个学院,应该是覆盖学院和专业最广、年级最完整的学生团队了,他们的理念和行动对于所在学院学生的就业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几年来,经过精心打造,这支队伍建制完善、制度明确、纪律严明,甚至学生助理与企业联系的短信内容我们都有规范。在对企业进行的校招服务调研反馈中,满意度达到了100%。校园招聘期间,他们坚持每天对场地、设备进行即时清理和维护,确保每天的二十余场宣讲会、笔试和面试顺利进行。每天晚上十点左右,就业工作群里都会收到助理们发来的场地整洁如新的照片。
对于学生助理们我们不仅是使用,更多地是培养,从申请加入时严格、专业的面试选拔、每月一次的技能培训和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以及服务过程中对企业人员的观察和交流,这些都让学生助理们在职业素养上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五、重视学术研究交流,提升就业专业化水平
就业工作不是简单的行政工作,有一定的规律和较强的专业性。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以支持毕业生职业发展为核心,以为毕业生提供优质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象别人抓科研、抓学科建设一样做就业工作”,积极参与上级就业主管部门的课题研究和工作指导,在就业趋势分析、就业工作研究方面有了更多的投入,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校的社会美誉度。2016年度完成了教育部全国就业指导中心的职业信息库建设课题并中标2017年度教材专题;主导完成了江西省教育厅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专家库建设;第七年主编江西省高校毕业生手册并向全省发行。
六、精准帮扶少数民族以及双困毕业生,有效提高就业成功率
学校建立了少数民族学生和双困学生信息库,定期组织座谈会,交流学习、生活情况,为就业提供指导和帮助。各学院也实行了“一对一”就业援助。今年成功考取无锡市残联公务员的易程安,就是在招就处助理中心工作过,被学校和学院老师精心呵护、培养的学生。除了按惯例向双困学生发放“求职启动经费”,还主动按照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教育厅、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赣人社字[2014]64号)的精神和要求,积极组织、认真落实,对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毕业生给予发放一次性求职补贴,共给全校2016届704位毕业生每人发放1000元;积极引进华民慈善基金会的助学资源,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和资金帮扶,共给全校2016届100位毕业生每人发放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