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下午,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张维刚副教授带领两名研究生来到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锦溪村,考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玉山班演艺,为她们的毕业论文撰写进行实地采风。
玉山班演艺是赣剧前身,江西省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自宋代始就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是玉山县的一种民间戏曲,具有浓厚的赣东北古戏班特色,在当地已传承发展了近千年,是村民年节必备的表演和仪式。锦溪村素称“赣剧之乡”,地处江南名山——怀玉山,这里除了玉山班演艺,还保留了“贺汤酒”、“举板灯”等民俗活动。
图一:与传承人王民仙(第二排右三)及锦溪小学六名赣剧小演员合影
下午三点,在锦溪村村委会主任王学军的带领下来到锦溪小学访问校长陈玉萍,并观看赣剧兴趣班小演员们的表演。他们可爱的身影、稚嫩的唱腔、一张张喜笑颜开的脸,似乎在自豪地诉说着:“我爱家乡,更知家乡”。
陈校长表示锦溪是赣剧的发源地,为了让赣剧这一优雅的传统文化重新走进孩子的视野,锦溪小学大力推进“赣剧进校园”,每周四、五下午开设赣剧兴趣班学习活动,特聘“玉山班演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民仙进校园辅导孩子,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进行传承和教育。陈校长还说到:“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有责任有义务让孩子们认识自己的家乡文化,建立身份归属感。”
图二:(上)与锦溪村村委会主任王学军(右一)锦溪小学校长陈玉萍(左二)合影
(下)与玉山班演艺传承人王民仙老师(左三)合影
之后我们来到当地村民陈廷良的家,对他进行了采访,听他诉说锦溪村的历史文化和玉山班演艺的变迁。唐朝时期怀玉陈姓始祖陈逵是开元间的礼部尚书,开元未年,告老还乡,从京城带回了一套较完整的乐曲,在庆典、祭祖等活动中使用。从此在家乡流传,后来道士打醮也一真延用,成为当时的“道士腔”。陈康伯宰相退休时,宋孝宗念他劳苦功高,特旨敕建花大门,并赐七步金阶,又建了戏台。在此唱了几天几夜的花大门戏,以庆贺大厦落成之喜。怀玉陈姓世代是官宦之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及较好的经济基础,使赣剧这古老的剧种代代不息,传承发展至今。这里文化遗产丰富,除了花大门赣剧“玉山班演艺”和怀玉砚雕刻技艺两项系江西省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还有唐代砚石洞、宋代古桥、明代古塔、和悠久淳朴的贺汤酒等文化遗产交相辉映。
玉山班演艺现如今存活于周围的一些乡镇,仍有受众基础,且已成为风俗习惯,家里老人做寿会请玉山班来演出助兴,这也正是玉山班演艺的生命力所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其生存也进入了窘境。
图三:(上)与陈廷良(左三)访谈现场
(下)受访者提供珍贵资料——《陈氏宗谱》
考察结束后,我们不禁为玉山班演艺黯淡的现状感到惋惜,更陷入怎样更好地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的深思之中。所幸在最基层仍然有一群愿意为之付出力量的人,他们坚持初心,传承特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所做所为令人敬佩和感动。此前,已有本科毕业以此作为毕业论文的探究内容,并多次进行实地采风调研,还有我校硕士研究生以此作为硕士毕业论文研究对象正在撰写当中。(文/图 陈雅萍 王雪 连怡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