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织与制度保障有力, 就业工作氛围浓厚
1.领导高度重视。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形成了“校院联动、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年度就业工作会议。将就业工作纳入发展规划、列为民生工程、写入年度工作要点。
2.组织机构健全。成立以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宣传部、学工部、团委、校友办、教务处、研究生院、招生就业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各学院院长、书记为成员的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学院就业工作实行院长、书记双组长制。
3.制度建设规范。制定了包括协议书管理、学生档案管理、校院两级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工作例会等一系列就业相关制度和考核及奖励办法。
4.配套措施有力。校管理督导组对全校就业工作进行全程监督。通过工作例会、工作月报或专报等,推动全校就业工作;基层就业等配套措施得力,出台对西藏专项的学费减免举措。
二、完善职业发展教育体系,开展精细化就业指导
1.机构健全,职能清晰。成立《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研室,有5名专职人员,大学生职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兼任教研室主任。
2.队伍专业,人员稳定 。现有就业指导教师58名。加大对教师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如GCDF(全球职业规划师)、生涯课程设计、后现代取向生涯咨询、简历及面试指导等专题培训等力度。聘请50余名知名企业管理人员、优秀校友等担任特聘指导师,帮助学生指导生涯发展。
3、课程建设,体系完善。建立全程化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体系,开设了“创业学概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和“就业指导”必修课共3个学分,开设《卓越导航——大学生职场专业素养》选修课,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课程启动前组织集体备课,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组织开展新媒体教学及评比。课程教学结合测评、体验、分享等活动贯穿于大学四年学习成长全过程。
4.生涯辅导,精细专业。提供全程化、专业化、精细化生涯咨询辅导,积极引导学生从学、思、行三个方面开展生涯探索,引导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成立学生职业发展促进协会,常年开展个体咨询、主题工作坊、团体辅导等各类生涯咨询辅导活动,“模拟面试”、“简历诊所”等求职技能提升辅导项目常态化。
5.解放思想,资源广泛。设有团体辅导室2间、个体咨询室2间及多个讨论教室,成立3个生涯咨询辅导工作室。引入社会公益课程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发放《学生职业发展自助手册》实现全覆盖。
6.教学相长,赛事不断。开办“江财职业大讲堂”共150余期;举办求职能力提升工作坊、实习生分享会、名企走访、求职故事分享、优秀简历展播等职业体验活动;承办“生涯人物访谈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直通名企实习生选拔赛”等系列赛事。
7.就业引领,项目创新。通过菁英项目,学生在逻辑思维、问题分析能力以及品格修养等方面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在就业层次和岗位类型上有明显突破,实现了“提高学生就业层次和满意度”的试点目标。
8.实践促进,提高能力。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组织学生开展实习实训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态度和科研能力,把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9.创业指导,创新创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以蛟湖名家讲坛等互动讲坛为载体,让学生与业界成功人士、著名校友和学界名流交流,感受创新创业文化;开设创业教育实验班、创业精英班、创业就业政府补贴免费培训班、创业训练营、创新创业大讲堂、创业先锋训练营、敏毅实践班等,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学校为学生创业提供免费办公场地、设备,以及信息咨询、交流平台、融资渠道等指导服务,鼓励与引导在校学生与毕业5年内的毕业生以法人实体进入众创空间孵化进行创业实践,推动入孵企业与市场接轨。
三、全方位服务学生,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1.智慧校园,助力就业。启动智慧校园建设,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各专业学生学习情况、就业方向、就业率、实习情况、薪资待遇、就业岗位及市场需求等情况进行分析,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调整专业建设方向和招生计划,为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面提供了更为快捷的服务体系,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学校三方从相互被动满足变为主动选择服务。
2.平台建设,促进就业。构建以就业信息网、微信微博平台为主,社交软件为补充的全方位就业信息服务体系。链接江西省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办公室网站,嵌入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一体化服务平台。及时推送毕业生就业、创业和帮扶政策信息,积极组织毕业生参加网上供需见面会,解决了供求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促进毕业生就业,提高就业率及对口率。
3.各项服务,保障就业。发布有效岗位需求信息达人均7个以上。利用“PU口袋校园”、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实现了信息精准推送。组织毕业生参加就业状况实名制核对。2018届毕业生实名制完成率超过70%。每年开展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阶段就业状况分析,和就业情况跟踪调查,撰写调研报告提升工作成效。
4.走出引进,持续开发。学校领导结合校友工作、人才引进和招生宣传工作,走访就业基地和用人单位,拜会校友企业,拓展就业渠道。各学院以重点用人单位和实习基地建设为抓手,开发相应行业和地域用人单位,平均走访次数超过4次。
5. 渠道拓展,互联网+。多形式拓展就业渠道和市场,采用现场招聘和网络招聘双抓手市场建设,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宁波、南昌等重点城市的人才机构和大型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全年超过600家用人单位进校,用人单位数和人均岗位数比上一年增加约20%以上。
6.制度保障,工作顺畅。制定《校园市场准入制度》和《校园招聘活动安全管理制度》。严格审核在校发布招聘信息或招聘的企业资质,按照操作流程组织校园招聘。
7.技术革新,市场多元。引入云就业平台,构建多元化就业市场网络体系。坚持每月向8千多个用人单位和校友单位邮箱发送“江财就业”电子杂志、运用各地校友会的微信群等平台开展工作。全年举办大中型供需见面会16场,专场招聘会656场,进校企业1500余个,超过65%毕业生通过校园招聘签约就业。
8.政策引领,服务基层。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及应征入伍。全年有数十名毕业生参加西部计划项目,多名毕业生参加选调生或大学生村官项目,有20人左右参军入伍;2018年,有2名毕业生录取新疆专项计划。
9.响应号召,重点突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引导毕业生到重点领域如粤港澳大湾区就业以及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相关领域拓展就业空间;毕业生入职世界500强企业达12.8%。
10.双困帮扶,尽心尽力。重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和特殊群体学生就业,优先进行就业帮扶。出台《江西财经大学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实施办法》,建立少数民族学生和双困学生信息库,实行“一对一”就业援助。对离校未就业学生,由学院专门安排人员进行跟踪联络,尽全力提供帮助指导。对困难帮扶不达标的学院,采用“评先评优”一票否决制。
11.广纳资源,扶贫帮困。积极组织发放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设立校级就业帮扶基金30万元;95%以上的就业困难毕业生成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