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雄城南昌,有一座美丽的校园。这里阳春姹紫嫣红,盛夏绿荫婆娑,金秋丹桂飘香,寒冬银装素裹。林间湖光山色,曲径通幽;湖畔雕廊画栋,人文荟萃,多次被评为省市园林式学校和文明学校,这就是蜚声中外的江西财经大学。
在江西财经大学蛟桥园,矗立着一座全省最大,条件最好,功能齐全的图书馆。在图书馆大厅,安放着已故原江西财经学院代院长、著名会计、审计学家、会计信息论的奠基人之一、博士生导师、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优秀教师裘宗舜教授的铜像。江财人说:这是一尊栩栩如生、会“说话”的铜像。
裘宗舜(1921-2016),江西省新建县人,早年求学于江西省立商业学校,194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1958年起在江西财经大学的前身——江西财经学院任教,1978年江财复校后,曾任会计系主任、副院长、代院长。他温文儒雅,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极富人格魅力。
裘宗舜先生在世时曾经和身边人经常讲:江财的复校,离不开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江财的发展离不开历史机缘,改革开放。
1978年复校时,江财只有一栋办公楼,一栋教学楼和两栋学生宿舍。全校只有51名教师,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材和设备非常匮乏,同学们手中使用的教材,大都是教师们自编、由瓦子角誊印社油印的讲义。所谓图书馆,则是二教楼一楼辟出的一间教室,报刊、图书寥寥可数。但是乘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的东风,经历百废待兴的复校办学、奋发有为的“二次创业”、继往开来的“十二五”赶超、改革创新的“十三五”提升,学校取得了迅猛发展的突出成绩。走出了一条在欠发达地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的发展之路。
有人说,江财的发展史,说到底是“改革开放史”。江财地处江西,既失天时,又失地利,不是国家重点院校,也不是“211工程”学校,发展中遇到许多这样那样的困难。以裘宗舜为代表的几代江财人不等不靠,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团结依靠广大知识分子,加强内涵建设,使昔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院校稳居中国财经类高校的第一方阵。
从1923年创始洪城一隅到如今雄踞赣江南北,从民国初年的职业学校到现在的财政部、教育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等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走过了曲折而辉煌的历程。江西财经大学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江西财经大学也必将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
今年时值江财复校40周年和建校95周年,也恰值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三庆同至,喜乐叠加。苏轼有云,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而有大师之谓也”。裘宗舜先生从商校学生到大学教授,从“臭老九”到“一代名师”,是江西财经大学几十年发展变迁的见证者和推动者,他把自己的一生融进了“信敏廉毅”的校训和“敬业乐群,臻于至善”的江财精神,江财人则把他的名字镌刻在永世长存的厚重校史和缅怀先贤的师生心中。
安放在江财图书馆大厅的裘宗舜先生铜像,不是一尊普通的人物塑像,它是江财特殊的文化符号,是会说话的“精神导师”。在改革开放的号角鼓声里,在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中,必将激励一代代江财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接续奋斗中再创辉煌。(图文/周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