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西财经大学新闻网! 显示时间
    • 新闻网:727058217@qq.com

      新媒体:jcxinmeiti@126.com

江财要闻

首页>>江财要闻>>江财新闻>>新闻列表

【聚焦一流本科教育】课程为基,雅阅为先,实践为本——人文学院力抓一流本科教育纪实

​​  编者按:近日,学校召开本科教育工作会,校长卢福财宣布《江西财经大学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2018-2025)》正式发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校在全省高校中第一个推出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打造一流本科教育,推进“基础厚实、特色鲜明、人民满意、国际知名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建设,拉开了我校本科教育改革的序幕。校党委宣传部、教务处今起联合推出江西财经大学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系列报道之学院在行动栏目,充分展示我校各学院本科教育改革成果,敬请关注。

  江西财经大学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系列报道之学院在行动

  课程为基,雅阅为先,实践为本——人文学院力抓一流本科教育纪实

  20181110日,在全美社会工作教育大会(CSWE)上,人文学院社会学系教师洪泸敏与校友张兆宇相遇了。张兆宇是我校第一位进入联合国总部实习的校友。这意味着人文学院师生已经具备了在全球学术交流平台上进行对话的能力。具备国际对话能力正是国家教育部推进一流本科教育要达到的目标之一。10月,人文学院所有专业保送研究生资格的同学实现了百分之百进入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在内的全国名校就读。在校庆晚会上,新闻传播学专业校友卢和光和17级新闻专业本科生黎颖共同担任了主持。这一幕,成为近日人文学院师生津津乐道的话题。近几年,诸如此类的情景成为人文学院本科教育的一道道美丽风景。比如,毕业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周珊珊同学成为我校第一位入选《人民日报》国家奖学金名录的学生,她也是江西省唯一一位当年度入选的学生。人文学院开展本科教育的历史并不是太长,但是学院本科教育却实现了稳步发展。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学院一直坚持课程为基,雅阅为先,实践为本,潜心抓好一流本科教育。据悉,人文学院的六强行动是力抓一流本科教育的有效做法。

  强开发,强分享,力抓课程建

  正如奥斯特恩说,课程才是学校教育的最实质内容。今年,人文学院抓住这一本科教育的最实质内容进行改革。改革以课程开发为重点,本科专业建设展现了全新的面貌。

  一是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贴近新时代需要进行课程开发。2018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沃土”。人文学院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一手抓已有课程建设,一手抓课程开发。罗书俊教授团队开发的《影视鉴赏》获得了国家级奖励。龚贤教授推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不仅面向国内学生,也开始面向留学生开设。此外,人文学院还推出了《道教文化十二讲》、《中国文化艺术史课程》等其他传统文化课程。20188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王乔书记指示人文学院要高度重视美育教育,展现博雅教育优势。陈文钢副教授等老师积极落实,开发了《艺术与美育》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周博文博士开发了《儿童文学与影视》、《创意写作》等课程。

  二是积极融入跨学科建设的大潮,依托经管类主流学科优势设置课程体系。人文学院循序渐进推进跨学科建设。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全院所有专业都带有鲜明的跨学科色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强化了国际商贸方向。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挥主流学科优势,突出了文化投融资类课程。新闻传播类专业坚持经济新闻作为发展主战场。社会工作专业开始围绕金融社会工作方向开拓发展空间。广告专业力推数字营销方向。清晰的发展方向指明了课程体系的建设路径。《道德经与现代企业文化》、《文化金融学》、《传媒经济学》、《社会服务与管理》、《演艺娱乐经营管理》、等跨学科课程受到了学生的好评。

  三是创新教学督导方法,开设《教学一线观察》栏目,快速分享教学经验。人文学院院长尹忠海、教学副院长蒋国河高度重视学院教学督导工作。首先,精心挑选了教学管理经验丰富、工作认真、负责、细心的王中云教授担任本科教学督导员。经过深入沟通和探讨,学院决定创新督导方法,开设《教学一线观察》栏目,做到严格督查和正面激励、引导相结合,坚持撰稿发布自己的听课、看课心得、体会,从不同方面发现和分析所听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匠心与亮点,以求在全院教师中间推广。校党委书记王乔在阅读相关汇报后指示,开设“教学一线观察”栏目,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希望不断总结与改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督导工作经验。目前,《教学一线观察》栏目已刊发了34份教学观察,借助发现和探索,以公正客观的精准评价为学院教师的本科教学“把脉问诊”

  四是积极强化学生主体地位,以教学艺术分享为切入点,推进以本为本工作。尽管尚在暑期,但人文学院领导班子积极探索以本为本的建设路径。开学伊始就迅速确定了落实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系列活动。学院党政班子积极发动群众,经过师生群策群力,大家一致认为只有提升能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教学艺术才能真正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为此,人文学院在全院召开了专题会议。院长尹忠海强调提升教学艺术是教师一生必须追问的问题。他带头做了提高教学艺术的主旨发言。蒋国河副院长主持了教学艺术分享会。罗书俊教授、周明鹃教授、彭树欣教授、唐斌副教授和刚刚从考文垂孔子学院归来的尹春娇老师做了经验介绍。王中云教授则带着学生进入课堂拍摄部分教师的授课艺术。这次会议被我校教务处《教学督导简报》专门介绍,卢福财校长在简报上批示要求人文学院进行系统地汇报。

  强制度,强联动,力推深度阅读

  2018117日,人文学院召开了新生职业生涯规划对话会议。尹忠海院长、李援副书记以及教务处副处长蔡前参加了会议。会上,师生就深阅读与浅阅读展开了热烈讨论。会上,尹忠海院长表扬了18社工班自发成立的沂风读书会。

  第二天,118日是中国记者节。这一天,张品良教授、吴辉博士、徐文松博士带领学生一起就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传媒政治经济学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主讲者之一正是本科、硕士都在我校求学的俞亚静同学。

  今天,读书报告会已经成为人文学院的常态活动,成为师生的自觉选择。尹忠海教授、陈家琪教授、陈文钢副教授等老师的读书报告会已经在学院里广为人知。坚持雅阅,丰富人生,已经成为人文学院师生的共识。如果说,课程设计为显性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的话,那么推动深度阅读就成了挖掘隐性知识的重要工具。

  在课程设计方面,人文学院推出了思想名家的导读性课程、名篇的研习课程、经典作品的专题性课程。西方社会思想史、《中国古代诗词名篇导读》、《红楼梦》鉴赏等课程得到了同学们的好评。刚刚被保送到我国汉语国际教育重镇高校华东师范大学的余雪敏同学在和新生分享时就谈到深度阅读对自己的重要影响。

  事实上,为了进一步推动深度阅读,人文学院还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首先,人文学院坚持了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选导师可以跨学科选,也可以在本学科内选。其次,学院坚持了读书报告会制度。院长尹忠海教授组织的兴悦读书报告会已经有十余年历史。如今,读书报告会已经是毕业校友美好回忆的一部分。今年,在中国政法大学读博士的校友刘水展还回到母校,为自己的师弟师妹做了一次读书报告。

  与此同时,人文学院开始探索了建设联动机制,推动经典阅读。学期伊始,学院党政联席会推出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新举措,即建议部分学生可以将本科生导师与四年后的毕业论文导师选择联系在一起,或者将本科导师与创新创业导师联系在一起。这样,人文学院尝试性地开始推动本科导师制与毕业论文导师制进行联动。与此同时,人文学院还推进了本科导师制度与读书报告会制度的联动机制。为了优化资源,人文学院还倡导本硕联动机制。这一机制给研究生带来了强有力的激励。一位研究生说,不做好读书报告,恐怕无颜见学弟学妹了!

  强协作,强驻守,坚持实践为本

  实践育人既能将显性课程知识落地,也能丰富隐性课程知识体系。为了推进一流本科教育,人文学院广泛拓展办学空间,加强与政校协作、校校协作、校媒协作、校社协作机制,推进实践育人。为此,人文学院推出了双驻守制度,即鼓励本科生参与驻守农村、驻守机构或企业实习。

  在政校合作方面,今年人文学院承担了中央财政对口支援精准扶贫支持计划。7-8月,从本科生中选拔的孔庆宁、王婷、徐旭娇等同学赴横峰开展双驻守工作。这一活动产生了广泛影响,被新华社客户端、江西广播电视台等媒体报道。8月底,同学们即将撤离时,他们驻村服务过的空巢老人依依不舍。人文学院还承担了国家民政部三区计划,杨子江、张丽芳等同学在横峰工业园区开展了企业社会工作,他们的活动得到横峰工业园区的肯定。

  在校校合作方面,人文学院加强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的合作调研。蒋国河副院长、唐斌副教授、蔡前博士分别担任了合作项目的负责人。这些合作项目分别承担了精准扶贫、教育追踪调查、劳动力调查等重大课题调研任务。蒋国河副院长撰写的调查报告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的高度重视。同时,为了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人文学院继续保留共同培养机制,将学生派往暨南大学。

  在校媒合作方面,在王乔书记等校领导大力支持下,去年我校与江西广播电视台签订了共建协议。金石明等媒体人先后给我校本科生、硕士生授课。文成老师赴电视台挂职锻炼。20184月,在宣传部支持下,企鹅江西新媒体学院落户人文学院,吴辉老师牵头推进实践育人工作,牛墉同学在全国大赛中脱颖而出。同时,部分本科生在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社、江西广播电视台实习。张均斌同学得到了高度认可,并留在中国青年报社工作。

  在校社合作方面,人文学院积极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实践育人为人文学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香港明爱与运动家企业在评估第一期合作效果的基础上,决定继续资助人文学院实践育人与公益事业相结合的小候鸟项目,资助资金共计60万港元。该项目确保了实践育人的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