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西财经大学新闻网! 显示时间
    • 新闻网:727058217@qq.com

      新媒体:jcxinmeiti@126.com

校园广角

首页>>校园广角>>基层风采>>新闻列表

大学生自律委员会遵义寻访红色家书

 

红色纪念地,人生大课堂。追寻红色足迹,锤炼坚定信仰,传承革命精神。

     有爱可寻,有梦可追!

 

7月5号上午,江西财经大学学工处处长郑赟、学工处老师江超颖、学工处老师柯峤带领18位大学生自律委员会的成员,历时7个小时,从江西财经大学来到了贵州税务干部学校进行了第一天的调研。下午4点,2018年江西财经大学大学生自律委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座谈会正式开始。税务干部学校的党委书记李坤、副校长谢仕明、办公室主任袁邦兴对江西财经大学大学生自律委员会的调研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同时学工处处长郑赟老师希望调研团成员通过带着问题寻找答案的方式寻访红色足迹,真正理解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的红色精神。税务干部学院的领导就“寻访红色家书”发表讲话,副校长谢仕明围绕四个问题讲述遵义会议实事求是、坚定信念、独立自主、民主团结和敢闯新路的精神,提出我们需要思考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同时税务干部学院的老师对调研团成员提出的问题详细解答,最后互相赠送了礼品。

经颠沛流离,遇芬芳满地!

7月6号,调研团在娄山关和遵义会议旧址进行了第二天的调研。上午第一站,是黔北第一咽喉要道——娄山关,它是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转折之山”。走进娄山关,浮雕上刻有毛主席的诗词《忆秦娥·娄山关》。调研团成员一起背诵了这首描写了当年红军两战娄山关的场景的诗词。我们登上了娄山关最高处时看到有位年过半百的老爷爷正在深情的朗诵《忆秦娥·娄山关》。调研团成员周红玉说“透过这首诗,我能看到毛主席指挥中央红军,攻克娄山关后的激越情怀,也更加了解长征精神中那种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革命精神,这些都激励我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后坚持砥砺前行。”

 

 

       下午第二站,调研团到达遵义会议会址。在遵义会议会址,我们参观了遵义会议会议室、军委总参谋部办公室,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红军总司令朱德等人的办公室兼住室。就是这里,确保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它在红色历史上具有伟大转折意义。随着图片、实物、复制品的展示,讲解员生动形象得讲述了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几次较大的战役。长征征途中培育出来的“长征精神”为遵义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群龙得首自腾翔,天空无限任飞翔

7月7号,调研团继续向前,在苟坝村与茅台镇开始了第三天的调研观察。行程第一站,是苟坝会议会址陈列馆和苟坝会议会址。展馆的序厅是用鹅卵石铺就的真理之路——毛泽东小道沿着这条真理之路,讲解员详尽解说了遵义会议、泗渡会议、扎西会议、苟坝会议,这些会议确立并巩固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走访的过程中,调研团每个成员都深切感受到苟坝会议“顾全大局,讲政治;忠诚于党,守纪律;坚持真理,敢担当”的精神。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调研团成员朱志鑫同学感慨万千:“老一辈革命家为了新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当今的我们所难以体会到的。而身为新一代的我们不仅仅要有吃苦耐劳的品质,更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

行程第二站队伍来到了茅台镇。这里酒文化贯穿红色文化经久不息,独具特色。在讲解员的解说下,我们知道红军常常因药资匮乏而用高度数的茅台酒清洗伤口,杨开慧女士也曾带领着女护士们将茅台酒作为消毒水为战士们进行治疗。红军历经磨难而初心不改,一心为党而生死不顾。调研的最后一站是四渡赤水纪念馆。跟随讲解员,我们参观了土城战役、扎西整编、再占遵义、调虎离山、出奇制胜五个四渡赤水的过程,而这四渡,也是毛泽东最为得意的一次战役。调研团成员重走红军路,追溯先烈志,难忘战士魂。郑赟老师在当天傍晚总结时说道:“我们要把这次红色之旅当作人生的新起点,用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新一轮的工作学习中,鞭策自己勤于思考,积极创新,努力工作,不断进步。”

最美年华,抒写人生篇章

 

 

  7月8号,调研团徒步前往红军烈士陵园进行了最后一天的调研走访。走进陵园,沿阶而上,纪念碑赫然屹立在广场正中央。碑的正面,是1984年11月2日邓小平同志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阴刻贴金。碑的顶端,是镰刀锤子标志,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为了表达对先烈们的追思与崇敬之情,调研团成员自发向烈士碑默哀、三鞠躬。纪碑的北面小山坡上,是“邓萍烈士之墓”。距邓萍墓西面处,有一座红军卫生员墓,百姓称其为“红军坟”。讲解员动情地说道,这是为纪念一名惨遭反动派杀害的红军卫生员——龙思泉,他除担负着全营的防病治病工作外,还积极地为驻地群众看病治病,因此深受人民的拥戴。红军走了,但他对百姓的好却深深镌刻在百姓心中,于是乡亲们一直坚定地保护红军坟,以表达对红军的尊敬与爱戴之情。红军精神是中华民族深深的烙印,也是一种信仰。信仰使人变得坚定,使人拥有从容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陵园北边,青山翠柏之间掩映的是一面长石墙,墙上密密麻麻地镌刻着当年红军长征时在遵义战斗中牺牲的两千多位烈士的名字。他们的平均年龄还不到二十岁,在最好的年华,他们做了最伟大的事情。调研员曹添淇同学对此深有感慨:“这些烈士牺牲时的年龄和我们差不多,有的甚至比我们还小,在这个年纪他们就已经承担了挽救民族危亡的责任,而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怀以感恩,进而自我反思,这才是我们应有的觉悟。只有我们不懈努力,才是对先烈的告慰,也是对国家的担当。”修建红军烈士陵园是期望后代挥泪继承英雄志,以大局意识,化遗愿为宏图。

 调研到了尾声,大家进行了自我反思、相互学习以及路途回顾的总结。每个成员都踊跃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调研团成员朱志鑫同学说:“我们的调研不仅仅是为了一次的课题,更是为了自我的成长与蜕变。在走访了这些红色基地后,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所改变,或者说有所反思。以后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感恩,如何担当,如何处事,这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通过找寻红色足迹,重走长征路,调研团深刻体会了遵义的红色精神。遵义在我们的记忆中不再只是一座普通的城市,更是一座令人刻骨铭心的鲜活的红色基因之城。我们定当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矢志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