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上午,应艺术学院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学》主编项阳研究员,为师生们举办了题为《关于音声技巧类非遗申报与保护的相关问题》的学术讲座。院长包礼祥、副院长樊凤龙以及音乐系师生共同聆听此次讲座。讲座由包礼祥教授主持。
项阳研究员长期致力于中国礼乐文化、乐籍制度、音乐文化遗产等方面的研究,注重实地考察与历史文献相结合,重视“死文献、活材料”的内在关联,长年深入乡间社会,足迹遍布全国。
讲座开始,项阳研究员以“礼乐文化”引入主题。他提到,中国五千年文化,三千年礼乐文明,虽然从未断流,却也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消解,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也是对非遗类音乐文化保护的根本所在,引起了大家深刻的共鸣与反思。
在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项阳研究员首先向大家介绍了音声技巧的概念。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曲艺、民间杂技、民俗。其次,他向师生们讲述了传统庙会的形式。传统的庙会具有三个功能:祭祀、娱乐和物资交流,其中最大的功能是祈福。每一种庙会都有自己奉祀的神灵,如:火神、药王神、关帝、城隍、文昌、龙王、土地、圣母等。人们往往是怀揣某一种愿望,到特定的庙会去祈福。然后,为师生们展示了中国古代的礼乐体系,主要分为礼乐与俗乐两大类型。项阳研究员认为,中国人内心情感的仪式诉求中一定要有礼乐的表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代的礼仪分为吉礼、嘉礼、军礼、宾礼、凶礼(丧礼)五种,不同的礼仪所用礼乐也有所不同。“礼乐相须以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数千年间依照礼制,用乐形成体系化且一以贯之,成为具中华文明特色的基因构成。最后,项阳指出:“礼乐文化需要空间生存,没有空间也就没有这些音声技艺生存的土壤,那么很快便会消亡”。中国的礼乐文化是传统文化的血脉基因,也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淀的深层精神内涵。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一项,我们应当去了解、继承中国的特色礼乐文明,并对其进行保护。
在师生们阵阵热烈掌声中,学术讲座圆满落下帷幕。项阳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深入浅出,上下几千年从宫廷到民间,掷地有声,如沐春风,使大家受益匪浅。同时也开拓了大家的艺术视野,提高了科研素养,让大家对民族音乐、文化中的音乐及音乐中的文化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艺术学院 图/文 徐梦梦 编辑/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