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西财经大学新闻网! 显示时间
    • 新闻网:727058217@qq.com

      新媒体:jcxinmeiti@126.com

校园广角

首页>>校园广角>>基层风采>>新闻列表

内外联动:全面推进我校MJC专业人才培养

 

武汉大学吕尚彬教授主持2015级MJC专业预答辩

 

 新年伊始,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吕尚彬教授,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陈信凌教授受邀主持了人文学院首届MJC专业硕士毕业论文预答辩会,“在人文学院,博导参加学长的答辩会,我们觉得很新奇,也很荣幸”,旁听论文答辩的16级MJC同学感叹到。

 自2015年招生以来,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科点紧扣内外联动的双导师制,围绕课程教学、读书报告、整合实习、论文撰写等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全面推进和落实我校MJC专业人才培养的制度化和常态化。

校内校外双联动,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人文学院高度重视MJC专业实践培养,通过“双导师制”、“业界精英进课堂”、“实务答辩”等环节强化MJC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善传播、精策划、懂财经、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夯实基础。

 

  江西日报总编室马裕华副主任主持2015级MJC专业实务答辩

 

人文学院高度重视MJC专业实践培养,通过“双导师制”“业界精英进课堂”“实务答辩”等环节强化MJC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善传播、精策划、懂财经、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夯实基础。

校内外双导师制,充分落实申请硕士点时提出的“1+1”联动机制,校内导师负责日常教学,校外导师负责实践教学。目前,人文学院聘请了江西日报社社长王晖、江西日报社总编辑任辛、新华社新闻部江西分社常务副总编李兴文、江西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周俊杰、泰豪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代放等数十位省内外业界精英担任校外导师。

业界精英进课堂,主要邀请来自一线的业界精英和我校新闻与传播专业的优秀校友,为学生带来传媒业界第一手的前沿资讯,开拓了学生的专业视野。本学期先后邀请了江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处罗恩华副处长、江西广播电台旅游频道总监曾学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戴建敏、今日头条江西运营中心CEO朱代峰等进入专业课堂,分享实践经验。

    规范整合实习,学生须在业界导师所在单位不间断实习期满四个月、完成规定数量的实习作品并通过实务答辩,才能进入毕业论文环节。在刚刚结束的整合实习中,首届MJC学生累计发表新闻作品120余篇,撰写策划案30余个,负责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10余个。在新华社江西分社实习的李愚,在《半月谈》《瞭望》等发表《谁在异化微信朋友圈》等独立署名稿件十六篇;杨忆霖在《光明日报》发表《一条背扇连着根——西南少数民族背扇精品》等专稿多篇;蔡攀攀在《江西日报》发表经济新闻20余篇。

学界精英齐发力,提升学生专业视野

 人文学院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通过每周读书报告会、学界前沿讲座、开题及论文预答辩等环节,合力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我们培养的硕士不应是新闻与传播行业的工匠,而应是具备学术素养和发展潜能的实务工作者”,我校MJC专业学科点负责人罗书俊博士如是说。

 

2016级MJC同学开展读书报告会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养的形成,亦需要长期的积淀。每周的读书报告会成为MJC专业学生苦修内功的常态。MJC专业学科点20余位校内导师围绕经典理论和业界前沿共同为学生提供书单,要求学生以做学问的态度“选好一本书、精读一本书、讲透一本书”,张品良教授、王玉琦教授等都积极与学生共读经典。这学期刚刚参加完读书报告的2016级MJC学子陈茜芮说,“做读书报告对我的帮助很大,既开阔了眼界,也为我以后写作硕士论文打下了基础。”

相较于“业界精英进课堂”的实务风,学界前沿讲座则更具浓郁的学术气息,尹韵公、陈力丹、黄瑚、吕新雨、舒咏平等新闻传播学界的大咖们带来一场场学术盛宴,大大提升了我们的学术视野。在毕业论文环节,MJC专业学科点都充分借助校外学界资源,严把教学质量关。在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二次开题、预答辩等各环节均聘请了校外专家,严格按照规范化的程序进行。

 

南昌大学陈信凌教授在预答辩现场

 

 在参加完首届MJC 专业学生的预答辩之后,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信凌教授对我校MJC专业预答辩形式的创新给与了充分肯定。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吕教授表示,“论文预答辩中,可以看出学院很用心、导师们很用心地在培养和引导大家。同学们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拿出论文初稿,很优秀。” (文/赵琼  李胜  图/贡悦    编辑/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