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社会实践“下庐陵”团队,于6月30日至7月5日赴吉安开展三下乡活动。
探寻法院之美,近触公平之秤
6月30日,“下庐陵”团队参观调研吉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探寻法院的运作结构、各部门间的工作职责。
在法院人员的指引下,同学们参观各部门,了解它们不同的职责。随后,通过庭长对刑庭和民庭的介绍,大家初步认识到两庭的工作:刑庭主要负责刑事方面的案件,刑一庭是人身伤害和毒品,刑二庭则关于经济方面;民庭负责民事的案件,民一庭主要是侵权方面,民二庭则以商事为主,包含保险金融借贷等,民三庭涉及房地产买卖和物业。更有执行局,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了解到从未上涉及的领域。
“法官是非常辛苦的,有些人一年处理了100个案件,法官办案终身责任制、裁判文书的网上公开、对模糊障碍的判断……这些种种束缚让法官们精益求精,办案不能有一点的瑕疵。”刘法官这一番有切身体会的言语,让同学们对法官职业的理解更上一层楼。接下来,刘法官教授大家案卷的装订,页码的编排,卷宗的撰写等等技巧,令大家学习到很多从书本上闻所未闻的知识,真正的做到了知行合一。
环境调研,还乡村碧水蓝天
7月2日,团队走访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服务于当地村民,进行关于环境公益诉讼的问卷调查,将法律知识和环保意识带入兴桥的千家万户。
队员们走访兴桥镇各户,分发共150份问卷,询问当地村民关于环境及公益诉讼的看法。据成员调查,垃圾、水污染确是兴桥镇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占该地环境污染来源的绝大比例。
而后,队员向当地商人、农民、工人、学生进行短暂采访,深入了解当地人对环境污染的看法,并向他们解释了环境公益诉讼这一新兴但以迅猛之势发展壮大的诉讼机制。
队员杨博说:“这里的村民十分淳朴可爱,但也遭受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困扰,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志愿服务,可以为他们真正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他们解决法律和环境上的困扰。”法学院下庐陵队,以为人民服务的蓬勃激情赢得该镇居民赞许。
俯仰风光微末间,正气宣法亦等闲
7月5日,实践团队乘车至渼陂古村,开始日常普法活动。时值七月,游客众多,随着一本本制作精良的普法手册地发放,行人的目光逐渐被吸引过来——把小小的展台围得水泄不通。队员们别出心裁,以评书快板的创新方式为大家讲解法律知识:轻快舒缓且极富节奏感的音乐,搭配有关法律的词句,引人深省,使大家对常见的法律问题有了直观地了解。
实践团队走访吉安、井冈山各地,采访多位当地居民,感受身边环境的变化,聆听群众对环境公益诉讼的真实看法。渼陂村居民刘福德老人说:“我感觉近些年天不再如往日的蓝了,空气中灰尘较多。”紧接着,他又指了指路边随处可见的文明环境宣传标语,微笑着满意地说道:“但我感到有关部门做出了很多努力,水质、空气等也逐渐得到改善,希望我们的环境会越来越好。”当谈及公益诉讼的问题时,井冈山环境保护志愿者张峰表示:“现在群众环境维权的意识还不是很强,但随着几起环境公益诉讼的案件胜诉后,给老百姓们的生活带来了切身的改变,这种新兴的诉讼形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我愿意坚持公益,保护环境,运用法律的武器还祖国一片绿水蓝天。”
调研期间,一场关于“玩忽职守罪”的刑事审判案件旁听,让队员们对法官这一职业有了更深的了解。队员杨博在观看后有感而发道:“初次观看庭审,感到法官的威严、审判庭的肃穆、正义公平充斥其间,让我愈发坚定成为一名法官的决心。”对辩论深有研究的叶鸿韵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法庭上公诉人与辩护人你来我往的交锋,让人心潮澎湃,锋利的言语、果断的反击、细节的推敲、对法律的灵活掌握,这些都是我应该去学习的。”本次庭审涉及对国家公务人员玩忽职守罪的审判,体现了法律明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法不阿贵,正气浩然。
三下乡,是一场青春的成长旅行,更是一场打开心窗观看世界的人生新体验,我们要用一颗平常的舒心去砥砺成长,服务群众,送去温暖,回馈自我,让三下乡精神历久弥新,感悟、珍藏。(图文//法学院 周明兴 刘姝玥 编辑/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