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团中央对全国大学生在暑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积极体现我党将文化、科技、卫生送下乡的服务目的,7月16日,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服务队在党委书记贺三宝、分团委老师李临彧的带领下走进浮梁这座千年古城,在古县衙文化的熏染中,感受明镜高悬的浩然正气,感悟“万法依条”积淀千年的法学魅力。
廉洁勤政,心期坦荡
浮梁古县衙位于瓷都景德镇的北部,是我国江南唯一保存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衙署,有“中国第一县衙”的美称。现保留中轴线上的照壁、头门、仪门、衙院、大堂、二堂及三堂,基本保持了县衙原有风貌。
浮梁作为瓷茶生产要地,又是皖、浙、赣交通要道,有着极大流量的外来人口和发达的经济,导致各种纠纷层出不穷。但浮梁县令以清廉勤政冠名天下,严格遵从“铁打的县衙,流水的官”,极少大兴土木修建府邸,而是将工作重心都聚焦在了调整浮梁全面发展。浮梁第一任县令在调任时,做到了不收百姓分毫,将所有百姓送的瓷器茶叶,都留在了这片他曾奉献过的土地。
亲民育正,不淄不磷
一般县衙皆为七品(所谓“七品芝麻官”),而浮梁县衙是罕见的五品县衙,这不仅取决于浮梁雄厚的财力,还与县衙中先进的治县理念密切相关。亲民育正,在亲近的同时教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
“治浮梁,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邑民,十年踏地脚跟牢。”这是悬挂于头门两侧的楹联,它代表着封建官吏的一种自我勉励,也是一种自我标榜。县令按照圣谕广训,每初一十五,举行隆重仪式,定时宣讲乡规民约,以示对教化的重视。严肃纲常,为官者晓“天下大利必归农”,不尸位素餐,以身作则传播正义理念,思民所思,才能真正官民一家亲。
万法依条,正大光明
古县衙内各个机构基本上可以说是现代司法部门体系的缩影,工、刑、兵、礼、户、吏分别掌管建设、刑罚、军事、教育、赋税、官职,各司其职,相互协作使得县衙的运转有条不紊。
如击鼓鸣冤,如若其为无缘无故击鼓,则“诬告加三等、越讼杖五十”。再如县衙招房中的酷刑介绍,我国古代统治阶级对罪犯实行惩罚的强制之法则是刑罚,但展览中的酷刑手段在法条规定之外,且残狠程度悚目惊心,这就意味着在刑法发展的过程中,群众应区别文明与野蛮,识别善良与丑恶,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本次法学院“三下乡”队伍没有选取传统的宣讲调研活动,而独具匠心地前往有千年法治积淀的古县衙,在深入的零距离接触后,反思封建法制的不足,学习先人智慧的结晶。高悬明镜昭昭,法学学子在此见证之下,学习防微杜渐,取法于至坚至洁。同时,也将最前沿的法治观念和当地民众得以交流,共同打造 “三下乡”法治文化的构建。(文/法学院 刘姝玥 编辑/水建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