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的变革,三十年的实施,三十年的反思让专利法不断成熟发展。4月20日上午9时,在江西财经大学麦庐园法体楼403会议室举行由法学院学生会学习部承办的“我国专利法实施三十周年反思与展望”系列讲座,由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副会长冯晓青教授与其夫人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杨利华教授共同出席主讲,带领法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揭开专利法在过去背景下的神秘面纱,展望专利法在当代国内、国际因素的影响下的美好未来。
1985年的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专利法开始实施,说明中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无形财产的重视,对创新知识的需求;2015年的今天,专利法经过了三十年的漫漫沉淀,期间的不断修订,不仅是时代在改变,同样也是中国对知识专利的需求在改变。杨利华教授提到受国内自身的改革发展和国际压力的趋势影响,专利法在本土需求基础上的产生是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必经之路。专利法存在的目的不仅是规范人们的行为,还让国民认识并了解到,知识是一种不可侵犯的财产。在过去,国民对专利法缺乏一定的了解,存在不少的误解。然而即使是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专利法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仍然任重而道远。冯晓青教授就如何发展专利法提出了专利法的本土化、国际化、现代化、战略化等发展特点,让同学们认识到专利法在其具有稳定的特征时,也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变。当代专利法不再是单纯的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更是能促使发明商业化、竞争公平化、创新持续化。在面对同学对3D打印技术是否侵犯到专利法中的问题,冯晓青教授向同学们讲到:“这就是专利法需要向未来展望的必要性,未来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不可预见的问题,专利法就需要在其稳定性的基础上具有前瞻性,主动展望并修改。”
此次讲座深入探讨了专利法的过去与未来。虽然在过去体制和国情影响着国民的思想,导致了许多无法避免的弊端,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革新,国家对知识产权的重视让同学们认识到专利法是一个未知的宝藏,需要用耐心和信心去支撑着我们深入挖掘。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专利法将会迎来美好的未来。
(图文\法学院 周丽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