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学习贯彻十九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抓高校思政工作

日期:2018-03-05 15:39:25   文章点击数: 稿源:本站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抓高校思政工作

(作者:艺术学院教师李霜,该文已发表于《光明网》学术频道2018年2月11日)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改革开放不断深入。随着我国国门打开,信息化、网络化等新媒体不断地飞速发展,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形势和社会思潮的交互暗涌给当代高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也给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大学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也是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何因势利导地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远大的理想,如何更好地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2017年10月18日,正值北京的金秋十月,万众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整个报告内容居安思危、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催人奋进,既描绘了我国伟大事业的蓝图,奏响了催人奋进的号角,又制定了我国伟大复兴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光辉的纲领性文献,也是我们党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十九大报告在全国教育战线引起了热烈反响,国内上下也随之掀起了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热潮。我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师,认真研读了十九大报告,其内容丰富,亮点纷呈,新意颇多,阅后深受鼓舞,也深感肩头责任重大。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在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坚守课堂阵地,坚持立德树人,推进高校思政改革创新
       千秋大业,教育为先;立德树人,固本之举。“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我想,任何一名高校教师,应做好以下三点:
       其一,坚守自己的课堂阵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立德树人,改变以往教学内容形式化、单一化、低效化的特点,增强教材选用上的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可读性,并在教学方式、教学过程、考试考核等诸多环节上不断推陈出新,引导课堂上师生主客体的双向互动。譬如:教学内容上,可以采取问题导向机制,按照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外交等教学内容建成若干个教学版块,并对每个版块实施配套课件与文稿建设,大力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让学生能够根据大纲或实际需求,有的放矢地学习思政内容,着力于补短板、强弱项,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学方式上,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问卷调查式教学等手段,精心设计出“时事指向”“专题研讨”“案例分析”“课题建设”“成果分享”等多视角的教学专栏,建立师生之间的互动模式,形成既能答疑解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能及时掌控学生知识储备动态,适度调整教学进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潜移默化地获取知识,寓教于乐。考试考核上,教师可以采取“40%平时考核+60%期末考试”等新型成绩评判标准,加大对平时课堂表现、随堂练习、课外作业的认定,优化教学质量,让评价标准更加客观灵活。另外,也可以布置学生写作思政课程论文作为期末成绩,鼓励学生站在思政科研学术的前沿,海纳百川广泛阅读,博采众长提炼思想,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培养学生敏锐的思辨能力,让思政课落到实处。
       其二,教师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用心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及时把党和国家重要的政策、方针、内容,把“十九大报告精神”、“中国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等融入日常教学,用中国话语讲清、讲深、讲透、讲好“中国理论”,加强对经典原著的深度分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把理论内容通过课堂教学生动表达出来,做到学理概念生活化、基本原理实践化、规律揭示直叙化,切实增强思政课堂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大力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心理体验感,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创”,在理论自信和理论认同中达成“共鸣”,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和中外关系的维度,确立人生坐标,担负时代重任,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其三,教师要加大实践教学和翻转课堂的开展力度,推进高校思政课外的改革创新。譬如开辟思政课的慕课讨论区,创设“峥嵘历史”“时政快递”“答疑解惑”、“互动交流”等模块,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外有这样一个区域空间自由畅谈,作为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明晓革命历史,了解新闻动态,感知前沿时事,同时还可以师生互动,提出问题,分享经验,使该区域成为师生课堂内外联络的枢纽。一方面让大学生在感悟历史、缅怀先辈、畅想未来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准确领会和把握十九大精神的思想精髓、核心要义;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了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与成就,加深国情认知和理论感悟,能够珍惜现今幸福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激励着学生们为创设更加美好的生活,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二、弘扬十九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及“传承红色基因”的观点。笔者作为江西高校教师,深知江西本就是一座传承着红色基因的革命英雄省份。1927年,一个令世人铭记的时间年份,历史在江西发出了震憾如雷的巨响。1927年的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开启了人民军队从诞生到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9月9日,湘赣边界爆发了浩浩荡荡的秋收起义;10月,毛泽东率领经“三湾改编”后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的茨坪,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江西的这些红色资源,生动揭示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和曲折。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谋取独立和解放、为人民谋求幸福和安康,他们英勇奋斗义无反顾、舍身取义前仆后继,历经岁月的硝烟和炮火的洗礼,在历史的沉淀中用血与泪、汗水与生命构筑成现今的江西这座美丽城市的文脉,成为一代人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弹指一挥间,九十年风雨历程,今天的我们再忆往昔峥嵘岁月,硝烟已然远逝。然而,那些忠诚与荣誉、光荣与梦想,那些用鲜血铸就的军魂,却早已经融入到民族的血脉中,生养不息。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页页已然逝去的光彩而厚重的篇章,更有那值得后人不断学习、不断承继的精神财富——井冈山精神和八一精神。因此,研究和提炼“井冈山精神”“八一精神”的意义,深刻学习“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激励全校师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身为南昌高校的师生,要深刻认识到“井冈山精神”、“八一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军队精神的历史源头和集中体现。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重要的节庆点,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地宣扬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譬如:在建军节、建党节、五四青年节、国庆节等重要的节日,用一种庄重而朴素的方式,举办各种具有纪念意义的活动,如歌咏活动、演讲活动、辩论赛活动、舞台情景剧活动等,把它创设为校园传统文化,持之以恒地继承和发扬下来,告诉学子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聚力量,在广阔的时代舞台上,不断谱写出无愧于人生、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乐章。这些活动的举办,一方面可以提升身为江西高校学子的自豪感、荣誉感、增强对所归属城市的认同感,提振精气神;另外一方面,可以通过筹办系列纪念活动来缅怀历史,表达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展示江西高校学子弘扬井冈山精神、宣扬八一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政治自觉,同时也留下体现时代特色、昭示前行方向的固化印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群体当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效地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另外,随着中国共产党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学校还可以不断加强内涵式建设,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深入展开十九大精神的学习活动。譬如:通过组织专题培训、印发学习读本、成立宣讲团、举办校园文化节、组织思政课建设推进会等活动,或者开展“如何建设美丽中国的思考”“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等不同观点和角度的理论研讨,营造出学校浓郁的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群体氛围,同时利用网络新媒体便捷的特点,建立“学校微理论”微信平台,大力推送类似“政论导读”、“廉政清风”、“剑网反腐”、“微党课”等话题信息,在全校范围的微信平台、百合信息平台、OA办公平台等新媒体同步开展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推动十九大精神在高校校园内落地生根。  
       三、培育大学精神,构建哲社学科体系,筑牢高校思政教育生命线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同样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党的十九大报告及其他系列讲话,更加深刻地阐明了当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神内核,高度概括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人才培育方面的独特作用,并明确指出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其一,《大学》一开篇就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精神作为大学的灵魂,它在大学文化中发源生长。大学文化如春雨,润物细无声。现今社会,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培育和建设 “大学精神”,创造鲜明的精神特质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作为高校教师,要以文化力量去培育优秀人才,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家国情怀教育、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认同,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其二,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高校教师应把“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己任,充分调动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主体能动性,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发挥学校教育的常态化、系统性优势,深入挖掘、整合社会教育力量,积极开展“家校合作”,推进社会教育与学校工作的融合,教育学生自觉将个人发展与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教师还要深刻学习、贯彻十九大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以更强的理论自信、教学激情、研究才情、服务热情开拓进取,帮助广大青年坚定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并以教师自身渊博的知识结构、前瞻的学术视角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行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为学生点亮理想之灯、照亮前行之路、明亮人生之塔。
       其三,要积极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魄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教师要坚持内外结合,联系历史、现实、未来,统筹协调课内外、院内外、校内外等各方面资源,特别是教育资源、教师资源、实践资源、宣传资源,凝聚思政课建设的合力,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慕课教学、远程教学、线下讨论和微博、微信及新闻客户端等平台建设,建设完善的哲社学科体系,充分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其四,要充分认识到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思政教育的重心应并不仅止于知识本身,而更多地体现为学生良好思辨能力的培养。十九大报告上提出:“目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面对纷乱繁杂的各种社会思潮,教师要着力做强正面宣传,引导学生学会辨别、思考,去伪存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正确的行为思辨能力,不受错误思潮侵袭,构建出自己的信仰体系。广大师生要时刻绷紧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这根弦,及时发现隐藏在各种“就事论事”主张背后的政治动机,不被舆论漩涡所裹挟和利用,进一步坚定崇高信念,追求远大理想,发奋学习、刻苦钻研,才能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做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才是思政教育的目标和价值。
       风正潮涌,自当扬帆远航。“青年兴,则国运兴;青年强,则民族强。”我想,十九大报告所呈现的历史性变革与成就,令人振奋;所展现的开创性路径与图景,催人奋进。新时代的我们高校教师,正承载着培养国家的未来和民族振兴的大任,我们要把握历史机遇,肩负伟大的民族责任,努力工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将自己的热血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相融,才能气壮山河地唱响中国真正的好声音,才能开拓创新、扎实工作,谱写出民族复兴的伟大乐章!(文/李霜)

       该文已发表于《光明网》学术频道2018年2月11日。


      【作者简介】

      李霜,女,中共党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艺术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

江西财经大学主办 版权所有:江西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