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西财经大学新闻网! 显示时间
    • 新闻网:727058217@qq.com

      新媒体:jcxinmeiti@126.com

校园广角

首页>>校园广角>>基层风采>>新闻列表

《活着》读后感

        一读完《活着》,我便在空间里发了一条读后感:意想不到的悲伤,意想不到的欣慰,意想不到的感动......当时我特想说:人们呐!好好活着吧!难怪美国《西雅图时报》,对《活着》发表这样的评论:“《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细想之,是啊,作者给福贵的生活太艰难了;深思之,可是,世上谁人不艰难?

《活着》中:无人不艰难

       福贵:作为本书的主角,为了表达作者创作的主旨,福贵无疑是“艰难”的领头人——由富家公子哥一夜之间变成身无分文的穷光蛋,如此大的悬殊差距,换做是一般人,哪能承担得起如此大的打击。而福贵,经过一段时间的浑身无力,唉声叹气之后,主动找到龙二租田开始认真踏实地埋头于农活。不记得谁说过:“苦难最能锻炼人”,我想,这句话在福贵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苦难的磨砺下,福贵迅速成长、成熟,最终苦难成就英雄。所以说,福贵是在磨难中一路走来的。若是非要说福贵身上的主角光环的话,我想那便是作者让他活到了最后,并让我们看到在那样一个艰难的时代中,人们是怎样走过来的,又是怎样走出去的。

       家珍: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感谢家珍这样一个女性的存在。她几乎集中中国女性身上的所有优点——美丽、贤惠、任劳任怨、不离不弃。然而最该感谢家珍存在的人应该是福贵,她是他生活的幸福、生命的贵人,照顾老人、体贴丈夫、疼爱儿子,家珍的身上时刻闪烁着女性的光辉,她给福贵带来帮助的同时也给我带来太多感动。家珍让我在落后艰难的生活中看见了家的温馨,多么美满的一家,也让我意识到:福贵不是一个人在奋斗!

       凤霞:如果家珍让我感受到家的温馨,那凤霞则是那个令我欣慰又怜悯的一个人。我知道,在那样一个时代里,没有哪个孩子可以安逸地玩耍,但凤霞绝对是那个干活最多最勤劳的孩子。然而,这个令人欣慰的女孩却在一场发烧中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实在令人怜惜。更让人痛惜的是,她那甜蜜幸福的婚姻,似乎是上天开的玩笑——在大家沉浸在幸福喜悦之中时,她却以极其痛苦的方式离开了人间。凤霞的死去,着实让我痛心甚至有些窒息。

       有庆:就全书而言,描写有庆的篇幅不算太多,却十分令我印象深刻:多么可爱天真、善良真诚、富有童心的孩子呀!然而,作者似乎并未因此而放过谁,有庆一样承受了他的年纪不该有的艰难。正如福贵所说:“有庆苦啊,他姐姐还过了四、五年的好日子,有庆才在城里呆了半年,就到我身边来受苦了,我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儿子。”正是这样一个童真可爱的孩子,却在献血中因社会的落后,知识的匮乏,思想的腐朽——丧了命。有庆的死,带给了我读《活着》以来的第一次震撼,那是一种揪心的痛,发自内心,深入灵魂。

生活中:无人不艰难

       在《活着》的自序中,余华有一段话这样写道:“我听到了一首美国名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的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这样一篇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所以,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活着》也许不只是一篇虚构的小说,它更可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某个遥远的年代,某个遥远的地方。在福贵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然而,尽管我们不像福贵那样一般的艰难,但谁又能否定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我们自己,不曾艰难的活着呢?

       确实,《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我在读福贵,也再读自己。当我从福贵身上慢慢领悟到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以及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之时,我小声告诉自己:世上无人不艰难,唯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文/会计学院  袁萍  编辑/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