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法学院分团委宣委请到了《新法制报》编辑罗娜老师和校编辑部匡琳老师为法学院宣传部和经纬班的同学们做了主题为“捕捉校园新闻和采写技巧”的讲座。
夯实基础,传递文化
罗娜老师强调,法学院的学生首先要夯实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法学专业学术性强,法学院的校园新闻经常会有较强的学术性。这需要有自己的基础知识作支撑,否则会导致新闻内容的空洞和价值的缺失。法学院的新闻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传递法律文化,普及法律知识。
发掘亮点,抓住典型
在新闻写作的过程中,对题材要有所选择,发掘亮点,抓住典型。现实生活中每天都有许多事情发生,但不能每件事情都成为新闻。新闻传播的信息,一定要引发读者关注和思考。这就需要新闻作者敏锐地选择题材,抓住新鲜热点问题。在选择题材的同时,新闻作者要从读者的角度出发驾驭题材,深度发掘社会现实,满足读者的求知欲,着力凸显新闻的价值。
求真务“时”,倡导价值
新闻,是传播社会信息的媒介,第一要求是信息的真实和准确。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传递真实信息是最基本的要求,是不可逾越的底线。新闻关键在“新”,保障新闻真实性的同时,也要追求新闻的时效性。新闻在发掘现实的同时也要倡导价值,要弘扬正能量,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讲座在一片掌声中结束。罗娜老师着重强调了新闻的内容问题,匡琳老师主要讲述了新闻的结构问题。“寻找线索、观察细节、挖掘主体、驾驭材料”,这是两位老师送给法学院新闻工作者的十六字箴言。相信同学们在这次讲座中受益匪浅,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发掘现实,倡导价值。(图文/法学院 张祥语 编辑/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