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八年前,卢沟桥的天空黯淡无光,失去了晴朗的颜色;七十年前,南京的阳光格外耀眼,久违的天朗气清。
一年前,我来到了卢沟桥,试图寻找这座桥上留下的抗战痕迹。最终我发现,那段腥风岁月投射到桥上的影子已经难以捕捉。看着栏柱上的狮子雕像,感受着耳旁吹过的风,我突然间明白:抗战的腥风岁月就像这风儿一样。风来风往,不在乎是否有痕,而在于是否有听风的人。无论抗战岁月留下的实物痕迹是否会被未来时光所掩盖,那段曾经的岁月都是真实的“风来”。而我们应该扮演的角色,则是“风往”的承载者。“风往”何处?“风往”我们的心里:铭记曾经的岁月,成为真正“听风”的人。
今年九月。在大学的校园里,我第一次以一位大学生的身份观看了阅兵仪式。而这次阅兵式也隆重地请到了当年的抗战老兵们。七十多年前,黑白的照片上,他们都是风华正茂的一代。七十多年后,时间染白了他们的黑发,岁月蹉跎了他们的容颜。照片已旧,英雄也已年迈,然而不老的、不变的,是抗战老兵们那份坚毅赤诚的心。历史的偶然,让当年风华正茂的他们用鲜血去捍卫祖国的尊严;历史的必然,让抗战胜利的号角回响在南京陆军总部的天空之上。那些“偶然”和“必然”,不都是真实的“风来”吗?抗战的精神就像“风儿”,风儿在抗战老兵的身上留下了战争的痕迹,让人感慨唏嘘、让人油然起敬;风儿继续吹拂,来到了今天。如今,我们的身边不乏“红色旅游”、抗战纪念馆以及抗战遗址等等。我们或许看过,或许走过。然而,面对着这些,作为青年学生的我们,不应该仅仅是用眼睛去看,用脚步去走。我们最应该做的,是扪心自问:我们是真正“听风”的人吗?
我们纪念残酷的历史,我们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我们更应该纪念已经在历史中回旋了70年的抗战精神。抗战胜利的背后,凝聚着的是中国抗战将士们身上熠熠生辉的抗战精神:智、勇、诚、毅。这四个字,正是我们当代青年学生的责任与使命所在。
何为“智”?智,上面是“知”,下面是“日”,智慧就是将知识灵活合理地应用到每一天。“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堪称抗战智慧的经典。正如“我爬得越高,眼前的风景便愈发迷人”一样,作为当代的青年学生,我们不仅要充满提升高度与开拓视野的动力,而且也应该具有欣赏眼前风景的智慧。这意味着,我们青年学生既要有获得知识的渴望,也要有应用知识、开创新天地的能力。如何事半功倍,如何活学活用,正是抗战精神的“智”吹拂到今天的“风儿”。
“勇”,即是勇敢的心,敢想敢做,敢于在众人都认为不可能的地方闯出一番天地。抗战中,中国将士们敢于另辟蹊径,敢于冒着炮火前进,给敌人以出其不意的一击,不正代表着抗战精神的“勇”吗?当然,这一种“勇”并不是盲目地意气用事,而是将勇气分配到具有可能性的角落,即使那些角落被众多人所忽略。所以,“勇不勇”是一种态度,它不是证明我们能不能做成什么,而是在证明我们有没有那份果敢的心劲与实际的行动。扪心自问,作为当代青年学生的我们,有多少人看着书里九万五千公里的绚丽,却时常待在不足十平米的屋子里?又有多少人,拥有一颗比九万五千公里还辽阔的心,却坐在不足一平米的椅子上?有勇气去规划与设想,有心劲去施行与付出,正是抗战精神的“勇”吹拂到今天的“风儿”。
“诚”,则是对祖国母亲的一片赤诚。这一份赤诚之心,化为了一种信仰,把中国抗战将士们的心和百姓们的心紧紧地拴在了一起。无论抗战将士们身在哪一个阵地,在他们的眼里,遭受着外敌践踏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他们深深热爱着的祖国大地。作为青年学生的我们,诚然需要一颗赤诚之心,对家乡,对城市,对祖国。家乡是值得眷恋的,城市是值得期许的,祖国是值得热爱的。只有满怀赤诚,我们才不会忘记我们根在何方。是赤诚之心,让五湖四海的中华儿女共享同一根情感的纽带;是赤诚之心,让身居他国的华夏子孙记得,祖国母亲一直在盼他归来。诚怀赤诚,有心去眷顾,有心去寄托,有心去热爱,正是抗战精神的“诚”吹拂到今天的“风儿”。
至于“毅”,即是坚持不懈的奋进。抗战的八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身心挑战。抗战的士兵们,用“前进”来激励自己前仆后继、坚持不懈。而对于作为青年学生的我们,很难得的便是坚毅的品质。正如时间是累加的一样,只有一定程度的积累才会实现质的飞跃。所以,我们青年学生必须有为长期计划付出努力的准备。坚定方向,毅然前行,正是抗战精神的“毅”吹拂到今天的“风儿”。
“智、勇、诚、毅”所蕴含的精神,是抗战的缩影,是胜利的写照,更是作为青年学生的我们应该承载的“风儿”。
这一切的一切,风来风往。可是,时间的沙漏沉淀着真实的过往。伴随着时间,抗战精神的“风儿”吹拂过的实物或许会逐渐被磨损、被掩盖,然而“风儿”会继续吹拂,它留给我们的声音也会愈加清晰,只要我们用心去听。今天,抗战胜利70周年的回首,愿我们都是真正“听风”的人。(文/国际学院 林阳 编辑/匡琳)